首页 > 重大专题 > 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专题 > 先锋模范报道

东莞长安“90后”医护人员成为战“疫”坚实力量 17年前被人保护 17年后冲上一线

时间:2020-04-07 20:14:43 来源:东莞日报
【字体:

  2003年“非典”肆虐,年幼的90后在前辈们的保护下得以健康茁壮地成长。时隔17年,当“疫情防控”集结号吹响,长安社卫中心的这群当年被保护的年轻人挺身而出,不畏风险,冲锋在前,毫不犹豫地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用行动书写青年担当,成为长安基层一线最忠实的守护者。 “17年前,我们是被保护的孩子,现在轮到我们来保护大家!”

  疾控中心 杨莉

  白天上门采样,晚上整理物资名单

  杨莉,1995年出生。“非典” 那年,她只记得身为医务人员的妈妈经常加班,家里经常弥漫着烧艾叶的味道,懵懂的她那时并没体会到当时紧张的形势。没想到17年后,她却和妈妈互换了位置,成了家中最忙的抗疫工作者。

  原本计划2020年春节回妈妈的老家过年,结果因为疫情突发,她不加思索地退了高铁票,义无反顾地留在了长安。从年三十就开始投入到一线抗疫工作。年前的演练变成了现场紧张的实战,各种突发事件接踵而至,每次任务都很急,但杨莉却能一一克服圆满完成,小身形大能量,杨莉用她的实际行动践行了“战疫必胜”的决心!

  疫情刚开始时,杨莉每天都要外出进行采样、消杀、转运病人等工作,还要对确诊患者及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每次都要小心翼翼地穿脱防护服,每一步操作都面临着被感染的风险。基本上每天都是从早忙到晚,很多时候连中午都没有休息,已经连续两个月没有回过家,但家人非常理解,为了让她安心工作,平时都不会联系她,怕打扰到她工作,每次都是等她抽时间主动给他们报平安。

  现在的杨莉除了要给居家隔离观察对象进行上门采样外,还要对湖北返莞人员及境外人员进行采样,经常天黑才回到单位,没有停歇,又忙着整理资料和第二天采样的路线、名单及物资。就如她所说,白天是采样“机器”,晚上就变成了“流水线工人”。

  前两天,杨莉接到要给十几个外国人进行采样的任务,工作量本身就很大,还因为语言沟通问题加大了采样难度。她从早上出发,一直忙到晚上才完成全部采样。每次上车去往下一个采样地址时,她都会进行全身消杀,为了不给同车人增加感染机会和浪费防护装备,即使在车上,她也没有脱掉防护服和摘下口罩、护目镜及手套,一整天都是全身武装。在车上时,她只能闭眼稍作休息,那天刚好长安下大雨,当时杨莉的整双鞋全湿了也顾不上更换,晚上忙完又紧接着把采集到的所有样本送到市区检测。

  直到今天,杨莉还依然奋战在抗“疫”一线。她跟记者说,现在自己内心已经变得很强大,可以熟练、从容处理各种事件,虽然工作很累,但充满了信心。她说:“困难是暂时的,面对疫情,我们90后责无旁贷选择挺身而出,做最美的逆行者!”

  新民一站 黄文媛

  在医学观察点呆了两个月

  时光匆匆,“90后”黄文媛回想起2003年的“非典”,那时的她还只是个初中生,当时家里满屋都是消毒水的味道。17年后,这些曾经被人守护的90后,不经意间,已经长大了!召必回,战必胜,2020年的春节,黄文媛主动请缨,写下请战书,1月29日就来到了长安镇集中医学观察点工作,一呆就是两个多月。

  在这里,与病毒的接触似乎只在方寸之间,黄文媛起初也感到茫然无措,每天的工作繁琐且严谨,但在同事们的帮助下,黄文媛迅速调整状态,很快就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登记信息、指引入住、健康监测、心理疏导、消毒消杀、后勤各种服务……每天一工作就是整整12个小时,白天黑夜的轮班,一日复一日。虽然每天都是进行这些重复的工作,但她从来没有觉得枯燥和疲惫,每次看到观察对象解除隔离时,她都特别激动、开心。

  工作期间,黄文媛还特别关心观察对象的身体状况及心理变化,做到及时安抚对方的焦虑情绪。很多观察对象刚开始会有抵触心理,有些人还因为疫情失去了工作,当他们心情烦躁、焦虑,不愿意配合时,黄文媛就主动和他们沟通,她轻声细语,以朋友的身份开导他们,她会陪着他们一起度过这特殊的14天。近期,有个别境外人员不适应观察点的居住环境,又吃不惯当地的饮食,黄文媛连同其他工作人员都是尽力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配合。

  “我希望能给他们家的感觉,天冷给他们加被子,天热提供电蚊香,尽量为他们做好后勤保障服务,满足他们的需求。”黄文媛告诉记者,这两个多月来,她和其他工作人员经常都会收到一些观察对象的感谢小纸条,也有很多当面跟他们道谢的,看到自己的工作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可,她特别感动,觉得所有的坚持和辛苦都是值得的。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疫情阻击战中,我选择了无畏,90后,我能行!”至今还在集中医学观察点工作的黄文媛如是说。

  新安一站 张玉燕

  迎难而上不后退

  “当年我太小,其实很多事情记不清了,后来学医才真正了解‘非典’。”新安第一卫生站的张玉燕今年24岁,聊起2003年的非典时,她只记得家里久久不能散去的消毒水味道,家里人也不允许自己外出玩耍。

  今年春节,张玉燕接到返岗通知后迅速回到长安参加防疫工作。刚毕业一年多的她经验还不丰富,内心也有些许紧张和害怕,但作为医护人员,她不能后退,必须迎难而上。“当年抗击‘非典’的时候我能无忧无虑是因为有人在前方保护我,现在我有能力了,我得站出来保护后方的人。”

  电话随访、上门排查、高速路口值守、跟踪居家隔离情况……张玉燕每天白天上门排查,晚上继续电话随访。尽管忙个不停,但她却觉得特别充实,工作时收到的每一句感谢和支持都让她充满干劲。

  “有一回遇到一家人特别客气,每次汇报完身体情况还会谢谢我们,最后解除居家隔离也是特别真挚地道谢。其实我们做的是本分工作,但是他们还不停地道谢,让我感触特别深。”张玉燕告诉记者,她只是众多医护人员中的一员,她相信只要万众一心,必将战胜疫情。

  中心门诊 钟梅华

  家人支持 动力十足

  17年前,钟梅华正在读小学六年级,那场“非典”留给她的印象就是充满消毒水味道的教室及电视里频繁出现的穿白色长袍人的身影,后来大人告诉她,那是医生的战袍。17年后,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她成为其中一名身穿白色长袍的人,奋战在长安防疫一线。

  2012年毕业的钟梅华来到长安工作,2019年1月,她来到长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起了门诊医生,今年春节,原本轮到她休息,却接到单位的电话要求所有医护人员回来长安参加防疫工作,年初四的那天,她冲上防疫一线。

  对于奋战在长安防疫一线的感受,她笑着说到“防护服太沉重了”,面对这疫情,钟梅华想到更多的是责任,是如何齐心协力做好防疫工作。“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该承担相应的责任,”钟梅华重复着这一句话。

  她先后在长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长安政务服务中心防疫检查点工作,排查发热人员,严查受检者的行程轨迹,现在长安全面恢复生活秩序,她又回到自己的岗位,继续为病人看病。

  家里人非常支持她的工作,时常叮嘱她要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家人的支持也让她更加有动力冲锋在前,做好长安的“健康守门人”。

  计免门诊 莫敏姗

  “我是党员,我先上”

  “17年前,我上小学二年级,那时的我知道有只怪兽叫‘非典’,让人十分畏惧,还有一群人叫白衣天使,他们为了保护我们,勇敢无畏地跟怪兽战斗。”17年后,长安厦边社区的莫敏姗长大了,成为一名医务人员,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时,她义无反顾地选择到抗疫一线,认真做好排查,站好每一班岗,守护人民健康。

  莫敏姗告诉记者,在“非典”时期让她至今难忘的一件事,就是看到大人们面对传染病的恐惧,在那之后,她便梦想着成为一名医护人员,解除大众的疾苦。大学时,她便选择了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后就马上就职于长安社卫中心计免门诊。“现在真是梦想成真了!”莫敏姗说道。

  疫情发生至今,莫敏姗已在穗深城际长安西站及长安站、涌头塘下涌检疫点、新民大桥检疫点、广深高速广州出口等七个防疫点进行测量体温、信息登记。广深高速广州出口撤掉后,她又马上加入到长安汽车站湖北务工人员“点对点、一站式”服务站,一天都没休息过。至今,她已在防疫一线坚守了近60个日夜。

  “我是党员,我先上!”作为一名党员,莫敏姗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年初四就已坚守在穗深城际长安西站,每天都要接触不同的人群,风险很高。但家人们都以她为骄傲,表示理解她的工作,“她每天回家都会做好防护措施,还会尽量与我们少接触,我们知道她工作的性质,一定会在背后全力支持。”有家人的支持帮助,莫敏姗更是全身心投入工作。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