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人民医院90后“男丁格尔”奔赴机场守“疫”线
随着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的好转,外防输入成为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清远市人民医院派出疫情防控医疗团队,出征白云机场等,支援疫情防控。
护理团队由4名男护士组成,这4位“男丁格尔”此前均报名参加清远援助湖北医疗队。但是由于专业不对口等原因被“刷”,得知白云机场亟须支援,他们再次请战。这一次,他们如愿了。
记者近日连线4位“男丁格尔”,来听听他们讲述驰援机场守护国门的战疫故事。
▶▷麻醉科护士肖嘉明
“穿上防护服便无所畏惧”
肖嘉明是麻醉科护士,今年26岁,此前报名参加清远支援湖北医疗队,也是此次机场支援医疗队伍里最年轻的一名医护人员。
“从一开始就没有抵触和害怕的心理,‘90后’已经不再年轻了,到了即将奔三的年纪,应该要承担社会上的一些责任了。”肖嘉明说,在国家危难之际,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穿上防护服便无所畏惧。
目前,机场支援的医护人员都住宿在广州的酒店,24小时待命,一旦接到任务就去接人。他们有时候在机场上班,有时候在车上上班,采用的是轮班制。
参加战疫以来,肖嘉明印象最深的是驰援机场的第一天。刚去机场支援第一天,一点水没敢喝,中午饭没吃,一天下来工作十多个小时,期间不能上厕所,车上空调不能开,穿着防护服很热,全身湿透。
在武汉疫情紧张之际,他主动报名申请去湖北驰援,但没能去成功。“后来接到主任通知后便出发去机场支援,算是弥补了没能上前线的遗憾。”
在他看来,驰援湖北医疗队要接触确诊人员,相比驰援机场会更加危险。如今国内疫情稳定下来,只要把国外入境人员的防控工作做好,他相信这个疫情总会过去的。
▶▷急诊科护士卢亮城
“最感动的就是旅客的理解”
作为急诊科护士,卢亮城有着丰富的急救经验,此次接到了支援机场的任务。他今年27岁,也是报名驰援湖北的“落选”人员之一。落选之后,这一次他如偿所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作出自己的战疫贡献。
卢亮城介绍,在机场的工作时间一般要六个小时,但加上穿防护服的时间就要八九个小时。他的工作就是把在机场的人员接送到酒店,在机场与酒店之间往返。
在这个过程中,最让他感动的就是旅客们的理解。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返清留学生。看到卢亮城这么辛苦,留学生问他有没有吃饭,需不需要吃东西。在卢亮城看来,虽然他们穿着防护服不能吃东西,但这些小举动会让他觉得内心很温暖。
“有些旅客滞留很久,有些急躁也是可以理解的。”卢亮城偶尔也会遇到一些旅客不配合他们工作,“不理解的偏少,大部分的旅客们还是很理解他们的工作的。”
在医院通知他要去机场支援的时候,卢亮城还没告诉妈妈,怕她担心。在谈到工作上的困难时,卢亮城说,在最开始人员配置不充足的情况下,有时一天工作下来的时间陆续加起来可能有22小时,工作强度会比较大。不过在工作上遇到困难的话,有关部门都会帮他们妥善地解决问题。
▶▷急诊科护士郑嘉瑜
“等抗疫结束再举办婚礼”
“作为公民,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很有责任和义务去参加这次抗疫。”郑嘉瑜是一名急诊科护士,现年26岁,报名驰援湖北“落选”人员之一。
在接到这次任务后,他很快进入防疫一线,时至今日没有告知父母真实情况。郑嘉瑜只是和爸妈说在医院上班,等疫情过后再回家。抗疫期间也会和家里人联系,告诉他们工作比较忙。
如果没有参加抗疫,郑嘉瑜本来打算9月份结婚。“因为疫情原因一直在抗疫,可能要推迟了。”他表示,这一次机场支援工作要一直持续到疫情结束,未婚妻也很支持他的工作,不管是去驰援湖北还是机场支援都很理解他。
在工作过程中,因为是国际航班,周转的时间很长,等待的时间也很长,但旅客们依然很耐心,有时还会给他们送吃送喝的,很理解医护人员们的工作。
“如果支援武汉的医护是树干,支撑着国家安全,我们就是树根,守护群众的安全。能守护着人民的健康,我觉得很值得。”郑嘉瑜说。
▶▷普外一区护士梁师勇
“辛苦也没事,坚持一下就行”
梁师勇是普外一区的护士,现年29岁,是队伍里唯一驻珠海的人员,其余人员都安排在广州。
3月15日,梁师勇出发来到珠海,他的大部分工作时间在车上,基本上都在车上休息。由于车里不能开空调,有时候一天下来浑身都湿了。中途也不能上厕所,所以完全不敢喝水。因为曾在医院留观室值班时经常穿防护服,而且上班是12小时制,所以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工作强度。可即使是这样,刚开始时他工作强度也很大,凌晨接到任务就出车,从早到晚都在车上。
在工作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曾遇到一个中年女子,从国外转机回到珠海,哭着和他说,“非常非常自豪自己是中国人!还有专车接送,太感动了!”
梁师勇也很想念家人,在出发前还陪妈妈去了医院做检查,可旋即就接到机场支援任务,没有更多时间照顾妈妈。他希望疫情过后能带自己的家人去玩,看看外面的世界,还想和自己的妻子去看一场电影。
“需要多久,我就能坚持多久。”梁师勇对这次的抗疫工作充满信心,他还说,“就算辛苦也没事啊,坚持一下就行了。”
▶▷救护车司机朱振冰
“作为一名老党员,就看能不能帮上什么忙”
朱振冰是一名救护车司机,从事急诊工作已经10多年了。今年46岁的他也曾报名去驰援湖北,只不过那边暂时没有这个需求,最后只好作罢。
在开救护车之前,朱振冰还开过货车,做过一些运输工作。“在新闻里看到疫情这么严重,作为一名党员,很坚决地报名去驰援湖北”。
如今,朱振冰每天穿好防护服就去机场,帮旅客们搬运行李,有时候还会帮忙安抚旅客心情。在工作强度大的时候,上午08:00从珠海出发,11:30回到清远,15:00再回到珠海,晚上凌晨01:00又出车回清远,到第二天早上09:25才回到珠海休息。期间基本上一直穿着防护服,一穿就不能脱下,要持续好几个小时。不过,朱振冰表示,辛苦一点没问题,他是一个有22年党龄的老党员,党员的觉悟还是有的。
“有时候会很牵挂家人。”朱振冰在休息时间也有和家里人联系。他有两个女儿,最小的那个14岁,他还挂念着家里的两个老人家。
“觉得援助湖北的医护人员真的很辛苦,很敬佩他们。”朱振冰认为自己工作上的辛苦不算什么,清远支援湖北医疗队才更值得他敬佩。
清远首批援鄂医疗队副队长、清远市人民医院护士罗怡斯:“我的工作就是保障‘弹药’充足”
在清远驰援湖北医疗队中,有这样一位贴心大姐,她的本职是护士,却在疫情特殊时期主动请缨,肩负起广东省第十一批援鄂医疗队300多名医护人员和方舱内1000多名患者的后勤保障工作。虽不在临床一线,但她却说,“高效、及时地把临床最需要的医疗物资运送到位,就是我对医疗队和阻击疫情作出的最大贡献。”
罗怡斯是清远首批援鄂医疗队副队长,50岁的她是方舱医院精明的“管家婆”,为让前线战友安心打仗,她每天起早贪黑接收分配防护物资,尽力保障舱内人员“弹药”充足。
大后方的“管家婆”
今年50岁的罗怡斯,有着30年护理经验,曾在感染科担任了12年的护士长,经历了H7N9禽流感、H1N1流感等多次传染病疫情。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她沉稳淡定。“我是感染科出身,有专业的防护知识,应该用到战场上。”
在方舱医院,罗怡斯被分配到医疗物资应急调配部,负责每天接收中央调配的医疗物资和企业捐赠的物资。虽然是个后勤部门,但是工作压力一点也不比前线少。
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从搬运物资到清点物资再根据方舱内的需求进行调配。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背后,有周密细致的极高要求,更有对体力的巨大考验。
每天上班,罗怡斯要接收、搬运大量的物资。这些物资来世界各地,有多种参考指标。罗怡斯要分别核对物资是否符合防护级别,区分哪些物资适合一线医护人员,哪些物资适合二线医护人员,再进行分配。每天工作下来,罗怡斯的衣服总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但她从不说苦。“出来了,大家都不容易。我的工作就是保障前线医护人员的‘弹药’充足,让大家以更好的状态打好这场战争。”
一开始前线物资紧张,为了节省物资给临床一线,罗怡斯她们连防护服都舍不得穿,只戴着口罩,套一件外衣充当工作服。就算是碰上下雪天,她们依然热火朝天、紧张有序地对物资进行调配。
让罗怡斯感动的是,一次她在整理社会热心人士、企业捐赠的物资时,看到了一批来自清远的口罩。看到“清远”二字,远在他乡的罗怡斯感觉心头一暖。“我们不光是人来了,物资也到了,家乡支持着我们的战斗。”
医疗队员眼中的“知心大姐”
在清远这个16人的医疗队中,罗怡斯比大部分人的年龄都大,有的队员甚至跟她儿子一般大,她对每个队员都关怀有加,队员们也亲切地称她为“罗姐”。
抵达武汉后,医疗队员经过培训开始陆续进舱工作。每个队员进舱前,罗怡斯都会在他们的背包里多准备一套防护用品,叮嘱好大家注意安全。
刚开始开展工作时,队员穿着防护服、戴着N95口罩工作会出现轻微缺氧、脸部压伤的情况。让罗怡斯最心疼的是医疗队的年轻小伙子林家铭。林家铭长着一个高高的鼻梁,可正是因为这样,他的鼻子被压伤得最严重,每次摘下口罩,鼻梁都被压得破皮流血。这些都被罗怡斯放在心里,她马上想办法从“老家”清远市人民医院申请了药膏和敷料寄过来,为林家铭和其他队员减轻不适感。
对于医疗队的成员来说,罗怡斯就是他们的家长。出门时,队员会跟她说,“罗姐,放心吧,我们都准备好了。”下班回到酒店后,队员也喜欢找她聊心事。有的队员排班休息时,还会主动帮助罗怡斯搬运物资。“我们就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在这里,每天都会发生令人感动的事情。人生有这么一次经历,值得了。”罗怡斯说。
2月24日,清远第十一、十二例新冠肺炎患者痊愈出院,实现了住院患者“清零”。远在武汉的罗怡斯和队员看到消息后激动不已。“大家整个晚上激动得睡不着,看到清远实现了清零,大家士气更足了。”第二天,罗怡斯说起这个消息还是很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