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您在武汉还好吗?我想你了”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雷锋精神。阻挡疫情扩散的号角吹响,全民响应,涌现出一大批逆行在志愿服务一线的无名英雄,有穿街入户的社区服务队,有深入病房的志愿者,还有驰援武汉的前线战士。昨日,新时代文明实践“最美逆行者”故事汇举行第四场宣讲,继续讲述战“疫”中的难忘时刻。
广州志愿者
疫情骤至,火神山医院急需物管人员!广东珠江物业管理服务公司(珠江实业集团旗下)发出“让我去、我先上”的号召,组成珠江管理志愿服务队赴一线支援,先后动员700名员工,投身公司服务的4家武汉疫情防治定点医院,无一人退缩。
“没有防护服也要上”
陈易文是第一批从广州总部出发驰援武汉的8名志愿队员中的一员。她记得,第一个请缨赴火神山的同事李增云在请愿书上写道:“作为一名在国企工作的共产党员,在祖国和人民有需要时,我初心如磐、责无旁贷!”
2月4日,志愿队在火神山医院工作的第一天,一场湿冷的夜雨来了个“下马威”。当时火神山医院尚未全部交付使用,进出医院道路泥泞不堪,泥浆几乎将鞋子淹没。没有路,志愿队员硬是踩着砖头木条“开辟了一条路”;没有房,他们索性把四处通风的工地板房当成了更衣室。
“如果说环境艰苦尚可以克服,但缺少防护却是致命的‘威胁’。”陈易文讲述说,在多方协调无果的情况下,志愿队员合议说,“没有防护服,只要有口罩、手套,我们也要上。”
随着火神山医院收治量暴增,医废毒垃圾的数量也在暴增。在没有转运车的情况下,队员们就徒手将一桶桶垃圾拖行到一公里外的统一存放点。一天下来,平均每人需要在泥泞中徒步蹒跚20多公里、转移垃圾400多桶,防护服下衣衫湿透,防水鞋里全脚起泡。由于垃圾桶不足, 有些垃圾袋只能直接堆在病房门口,志愿队员常常需要深入隔离区处理和消毒,成天与患者面对、与死神擦肩,但是他们没有一人退缩。
志愿队员钟进进捡垃圾时被划破了手指,进行简单消毒处理后,又埋头继续清运垃圾。用他们的话说:“我们都约定好了,无论再艰难、再危险,一定坚持下去,不获全胜不返乡!”
“头发没了,但样子很美”
“虽然每天都面临着巨大精神压力和环境挑战,但是我们并不孤单,因为身后还站着20000多名珠实人,身边有700多名珠实逆行者,家中有珠实高层结对帮扶,‘疫’线与后方心相依、手相牵。”陈易文记得,2月8日是元宵佳节,2位心细的女志愿队员知道大家既想家也很累,便特意准备了既暖身体又暖心的汤圆。穿着厚厚的防护服、闻着浓浓的消毒水、端起圆圆的思乡圆,队员们都说这个元宵节永生难忘。
特殊的环境能考验人、能成就人、也能锻炼人。2月9日,队员朱安新收到了一封名为《特殊的春节》的家书,写信的人是他仅有9岁的儿子:“爸爸,您在武汉还好吗,我想你了,你是一个勇敢的人,是个好爸爸,是个战疫大英雄!”七尺男儿瞬间泪水夺目而出,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夫,他深爱自己的家人,但在疫情面前,他选择舍“小家”,为“大家”。
还有志愿队员李增云,为了表达对妻子的爱,在防护服上写下了“希望自己的爱可以陪着她永远”的深情告白。一向沉默寡言的他用这种浪漫的方式,给爱人送去独一无二的情人节礼物。
珠实集团第二批志愿队员在2月17日出征了,为减少病毒感染几率,他们不约而同地剃了光头,还相互打趣说:“一直想剃个光头,没有想到现在实现了多年的‘愿望’。”
“头发没了,但样子很美。”陈易文哽咽说,这群可爱的志愿队员们,用乐观的精神和赤诚的爱心,激励身边人前赴后继,为大众逆行。疫情仍在,战鼓催征,他们承诺: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湖北来穗党员
黄玲是一名湖北来穗党员。春节前夕,女儿跟爸爸提前回湖北老家过年,原打算大年初一回去与家人团聚,没想到两天后武汉封城了。她退掉回家的车票,加入湖北籍来穗人员抗疫志愿服务队,和20多名没能回家团聚的湖北老乡一起站上了疫情防控一线。
三元里聚集了大量外来人口,黄玲居住的松柏岗社区常住湖北籍来穗人员超过5千人。白天,她要对社区在册的湖北籍老乡一一电访排查,加入工作人员、社区医护人员、片警组成的“三人健康小组”上门查访;晚上,要整理排查台账,上报最新动态。在返穗高峰期,常常工作到凌晨一两点,休息几个小时后,又爬起来接着干。“春节到现在我没有休息过一天。虽然辛苦,但我知道,社区需要我,我要发挥党员带头作用。”
大年三十起,从湖北返回的老乡陆续居家隔离,他们缺乏食物和生活用品。志愿者们便组建“帮扶群”,提供采购指引,还充当“快递员”送上门,为湖北返穗者在严密防线里开出一条温“心”通道。一个月内,他们一共服务了83户242人,上门帮扶580多次。
复工复产后面临“返城潮”大考。“是党员,就要迎难而上!”黄玲知道排查工作变得越发关键,商铺重新开了,写字楼的电梯人多起来了,这些场所都要做好消毒,要向商户讲解消杀要点和防控知识,“疫情不退,我们的志愿服务不退!”
忙碌时,黄玲时常想起女儿,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与妈妈分离这么长时间。正月十三是她满七周岁的生日,黄玲给她录了音频故事,希望妈妈的声音能给她带去力量,自己则“把这种思念化为服务别人的动力”。
瞒着家人上“疫”线,度过终身难忘22小时
讲述人:广州市恒福社会工作服务社社工黄桃霞
大年初三晚上,一条突如其来的信息,使广州市恒福社会工作服务社社工黄桃霞的春节变得凝重:海珠区江海街辖区内一家五口,四位大人确诊感染,隔离治疗;小孩两岁,疑似,未确诊,在市八医院隔离观察,需要人陪护。街道正在为此事发愁,问她是否愿意前去照料。
“疫情如此严重,还要深入隔离病区,太危险了!”“但作为一名党员,辖区内居民有需要,我应该站出来!”两个声音交战中,党员的责任感占了上风。她下定了决心,去!
“去医院的途中,我想给爸妈报备一下,但又不敢,因为还在广西老家的他们肯定会担心。我只能告诉一位好友:我今晚要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并叮嘱她保密。”黄桃霞半开玩笑地跟朋友说,“万一我真有什么事,她也知道我的保险合同放哪儿。这大概就是我能留给父母最后的安慰了。”
一方面担心自己会被感染而没有胃口,另一方面吃饭需把防护服脱下,一脱就报废了,于是就继续坚持着。浑身无力的黄桃霞在病房里被恐惧和焦虑所环绕:这套防护服穿得太久了,而且刚才在那么多疑似病人中逗留这么久,会不会自己已经感染?若感染,我该如何告诉家人?我是否会得到适当的治疗?“诸如此类的问题一下子全涌上来,一时犹如置身冰窖中。”
问题接踵而至,而孩子的纯真成为黄桃霞守护的慰藉,家长的信任和托付则是她坚守的动力。连续工作22小时,期间几乎没有睡觉,只吃过一顿早餐。虽然困难重重,但“时刻记得自己是一名广州社工,是一名志愿者”的信念让她坚持了下来。
“也许多年以后,当我回忆人生的时候,一定不会忘记2020年春节,我在医院的隔离病房度过的那22个小时。”黄桃霞说,回顾那一晚,依然有一点儿后怕,但若再来一次,依然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因为我是一名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