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15名公共卫生人员赴荆州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有一群被比喻为“福尔摩斯”的流调员。他们与病毒较量,从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生活轨迹中抽丝剥茧,找出其感染病毒的来龙去脉,并找出密切接触者,防止病毒进一步扩散。
2月10日起,广东先后组派出15名公共卫生人员驰援湖北荆州。在荆州市下辖洪湖市和监利县,广东医生不仅带头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而且培训当地基层疾控人员,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理念、技巧和方法留在当地。
“追”着确诊患者跑
3月3日,接到通知后,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医生黄永顺与另一个队友匆匆出发,赶往洪湖市华康医院摸清病情。
N95口罩、护目镜、乳胶手套、防护服……做好个人防护后,他和队友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你是哪天发烧的啊?”“有没有跟其他家人或朋友接触?”“发病前有无接触过类似病人?”……
黄永顺负责询问,队友负责记录,事无巨细地记录确诊患者的接触和暴露史。出病房时,近两个小时过去了。
追着确诊患者跑是流调员的日常。为了尽快摸清楚确诊病人的接触人群,黄永顺和队友会走进病房,与患者面对面沟通,还原其可能被病毒感染的全过程。
其实,电话流调同样适用,但效果可能会打折扣,有时甚至会遗漏一些重要的关键信息。因此,为了不放过一丁点的可疑之处,流调员会第一时间深入一线,完整了解更多情况,在后续调查中再不断补充完善。
“临床治疗与流调工作缺一不可。”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林立丰表示。
“打破砂锅问到底”
遭遇抵触与拒绝,是流调员面临的第一道难关。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李剑森说,抵触在电话流调时尤为明显。不少人接到陌生人的来电,第一反应是烦躁,不想搭理,或是敷衍了事。“我现在没有什么事”“家里人都很好”“你为什么要问这个”……
李剑森理解对方的抵触心理。在流调开始前,他会提前了解受访者的基本信息,跟对方拉拉家常、聊聊兴趣爱好,用一种聊天的语气沟通,不是生硬按照流调表格开展调查,“用对待朋友的方式关心对方”。
即使对方配合,也可能存在信息偏差。流调时,由于准确回忆信息难度大,病人提供的细节可能是相悖的。这时,流调员需要查阅不同材料,一一佐证,还原事件本貌。
“打破砂锅问到底。”李剑森说,做流调不能放过任何一条线索,要想方设法找到突破点。
疫情刚发生时,由于标准不明确等原因,如何寻找密切接触者成为流调员共同面对的难题。怎样才算密切接触?在市场擦肩而过算吗?
统一标准很快出台——同乘飞机前后三排、同一辆大巴、同吃住的家人、共同就餐的朋友等,属于密切接触者范围。
传授经验 手把手教学
到荆州后,李剑森不仅手把手教学,带着当地疾控人员开展流调,而且教他们使用逻辑导图,分析个案间的关系,判断每个病例可能的感染来源和潜在关联。
“现在回头看,早期的案例大多数都有武汉及疫区接触史或旅游史,并引起后续的家庭内聚集和传播。”李剑森说。
谈及最大的改变,当地疾控人员蔡杰觉得是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撰写。李剑森表示,过去当地疾控人员撰写报告简单,仅关注是否有武汉暴露史、简单的发病经过等,在记录病例日常的活动轨迹时,也不尽完整。发现这个问题后,广东医生及时纠正,用一种全景式方法,努力复盘病人发病前后的全过程。
流调工作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李剑森在摸查确诊患者的过程中,尽力把可能的密切接触者都找出来,协助当地开展隔离工作。
李剑森把自己的工作形容为“侦察”和“扫雷”。只有知道病人从哪里来,到过哪里,干了什么,捋清楚新发病例的感染来源、发现途径等,才能为疫情防控提供证据,“没有准确的流调结果,防控的仗不好打”。
截至目前,洪湖和监利已经完成疑似和确诊病人的密切接触者筛查工作。专家预判,本地启动复工复产后疫情可能有零星散发或家庭聚集,之后会逐渐平息,当前疫情防控在控制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