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全力支援荆州防疫工作 17天疫情“三减一增”
“防护服7720件、N95口罩17750个、呼吸机20台……”26日下午,一批重要医疗、生活物资,从2000余里外的南粤大地运抵广东支援湖北荆州前方指挥部。指挥部物资组的工作人员吴喆和荆州市的工作人员们仔细清点,搬上搬下虽然累,但眼神中透着喜悦。
这是广东向前方指挥部运送的第18批物资,重约3吨。
驰援湖北、驰援荆州是总书记、党中央交给广东的政治任务,也是粤鄂两省深厚情谊使然。自从广东接到对口支援荆州开展新冠肺炎防治工作的任务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动员全省上下,科学调配医疗力量、各类物资,全力以赴驰援荆州。
从2月11日开始,经过17天的奋战,在广东、海南、荆州合力下,荆州疫情已出现“三减一增”的态势:新增确诊病例持续减少,由2月12日最多253例持续下降,2月18日开始降至个位数,2月23日首次实现零增长;重症、危重症病例持续减少,危重症患者由最高峰的2月11日73例降至26日的12例,重症患者由2月10日163例降至26日的72例。治愈出院人数不断增加,截至26日,出院人数已达867人。与此同时,荆州核酸检验存量基本清零;病人从发病到确诊的平均间隔时间由8.8天缩短至0.9天。
“掏家底”式的“调兵遣将”
2月9日晚,国家卫健委下发《省际对口支援湖北省除武汉以外地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广东与海南共同对口支援荆州新冠肺炎防治工作。
坚持全国“一盘棋”,驰援荆州是党中央交给广东的政治任务。10日,广东省委、省政府立即决定,当晚派出广东支援荆州医疗队第一批108名队员奔赴前线。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到机场送行,勉励108名“逆行”勇士,同湖北人民、荆州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用生命和辛苦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2月14日,广东省对口支援领导小组副组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吕业升率第三批医疗队奔赴荆州,让广东援荆力度再度升级。随后,广东又有三批医疗队员们先后奔赴荆州“战场”,截至目前医疗队员已达566人。
“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将。”外界用“精锐尽出”来形容广东这次“掏家底”式的“调兵遣将”。
荆州确诊病例中,重症、危重症患者多,广东便在全省抽调组建“重症医疗精英团队”。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等都是广东新冠肺炎省级定点收治医院,省第二人民医院更是除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外收治重症、危重症的主要医院。但为了驰援荆州,这些医院纷纷派出高级别的专家团队。
省人民医院派出“重症6精英”,急危重症医学部副主任蒋文新拥有丰富的急诊、呼吸疾病、重症救治经验,是广东省医师协会危重病医学医师分会常委;东病区ICU副主任医师黄道政是中国重症超声研究组培训导师。省第二人民医院派出该院重症医学科的最核心团队,该院重症医学学科首席专家、广东省医院协会重症监护中心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邢锐也奔赴荆州。
治疗新冠肺炎涉及呼吸道、重症、感染管理等多个学科,广东就派出全科医疗队伍。其中,南方医院派出102人的大规模医疗团队,涵盖感染管理科、感染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等学科,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南方医院党委书记朱宏亲自带队。正因为学科齐全,南方医院进入荆州后次日就和省第二人民医院等全面接管了荆州疫情最严重的洪湖市新冠肺炎医治工作。广州、深圳、珠海等15个地市也派出精兵强将奔赴荆州第一线,与荆州、海南医务人员合兵一处,其中不少是各市、各医院的核心骨干。
把能带的所有“武器”都带上
2月19日凌晨,荆州,寒风料峭。
从2000余里外驰援赶来的中山市人民医院ECMO研究室副主任廖小卒和他的团队,带着ECMO(体外膜肺氧合设备)抵达荆州石首市中医院,准备对一位急危重症病人进行“生死转运”。
这位病人危在旦夕,必须转去集中了最优专家力量、最优医疗资源的广东医疗队荆州市中心医院重症救治中心。然而,正因危在旦夕,病人转院,必须ECMO做生命支撑。
而荆州已有ECMO数量不足。病人危急!
情急之下,2月17日,广东支援荆州医疗队前方指挥部迅速向广东后方报告,请求支援。广东迅速分析我省“兵力”,最后,点将中山市人民医院的ECMO团队出征。该院系国内首家ECMO技术临床应用医院,并且有ECMO抢救新冠肺炎患者的经验。
于是1天多的时间,廖小卒和他的团队连夜赶到。
广东支援荆州医疗队前方指挥部虽设在荆州,但其背后是广东全省的力量。
2月11日,与第一批援荆医疗队队员先后抵达荆州的还有近50吨物资。
“当时接到驰援荆州的命令,我们便把能带的所有‘武器’都带上,不遗余力。”前方指挥部的一位负责同志说。“2台ECMO、4台呼吸机,足够10天使用的医用N95口罩、防护服、防护面罩……”说起这些“武器”,他如数家珍,此外还有大量的生活物资。
在随后的17天里,广东又17次向前方指挥部运输医用等重要物资。在前方指挥部的物资清单中,2万套一次性防护服、5000套隔离衣、2万个医用N95口罩、6套电动送风正压防护装备、200套全面型头罩……一一列清。“目前,广东后方按照10日用度向前方指挥部调送物资,后续物资还会源源不断送来。”这位负责同志说。
与此同时,荆州市也对广东医疗队提供了大量生活物资,落实从不隔夜。除了物资,2000里外的“广东医疗大脑”也通过远程会诊,来到荆州。2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与广东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覃铁和等专家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广东支援湖北荆州医疗队进行远程会诊。
“广东专家对会诊中3个病例的分析相当到位,让我们受益匪浅。”一位参加远程会诊的荆州市医务人员说。
因战“疫”,血浓于水
这几日,一篇题为《荆州人民喊话广东人民,请问芥兰该怎么做呀?》的网文火了。
随着从广东运来的物资陆续送上荆州市民的餐桌,广东菜以及广东食谱走入荆州千家万户。
韶关武江37吨水果蔬菜驰援荆州、惠州30吨新鲜蔬菜和N95口罩驰援荆州、茂名102吨优质农产品驰援荆州……对口支援荆州以来,尽管广东疫情防控工作还没结束,防控物资和生活物资双保障的压力还很大,但广东社会各界心里惦记着2000里外的荆州。
而连日来,荆州市民也在朋友圈、微博、抖音等社交软件上晒出物业免费发放的广东物资,感谢广东人民的援助。
荆州广播电视台主持人还通过抖音平台隔空向茂名致谢,茂名广播电视台主持人随即隔空道来声声珍重。两个相隔2000余里的城市,因战“疫”,连接起了血浓于水的深情厚意。
为帮助解决广东医疗队与荆州群众语言沟通难题,广州大学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与文化传承研究中心自发与前线医护人员沟通,在2月20日推出配有音频的《驰援湖北——普通话与荆州方言语言服务对照表》。这份感情来得细腻,又实用。
荆州大地处处展现出对广东医疗队、对广东人民的感情。医院门口的水果摊老板,向奋战在医院一线的广东医护人员赠送水果;深夜值班守卫医院的干警护送下夜班的广东医护人员回住地;志愿者向广东医护人员送自家储存10余年的好酒,让他暖身。
荆州是历史名城、旅游名城,为感谢所有援助荆州的医疗队员,荆州市文化和旅游局2月25日宣布,广东、海南省援助荆州医疗队员,终身不限次数免费游览荆州全市已开放旅游景区;荆州洪湖市旅游资源丰富,2月23日宣布广东居民五年内都能无限次免门票游览洪湖市内景区。
2020年的这个春天,因战“疫”,一缘起,即便千山万水,广东、荆州勠力同心。
洪湖年轻医生:“病毒感染了自己,但灭不了心中的火种”
直到今日,26岁的吴星(化名)还是搞不明白,自己怎么就感染上了病毒。她只能猜测,是在与病人接触的过程中,不小心被感染的。但究竟是谁,她也没有答案。
吴星是荆州洪湖一所公立医院的麻醉科医生。从医生到病人,角色转换间,她对医患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现在,她只有一个心愿,解除隔离后,重新回到医院与疫情战斗,毕竟“我这么年轻,不去一线有遗憾。”
猝不及防的感染
春节前夕,在邻近武汉的洪湖,疫情已悄然来临。但彼时,多数人对此却不以为然。在连续工作10天后,吴星突然身体不适,起初,她以为不过是普通感冒,嗓子有些不舒服,但在吃感冒药治疗后,效果始终不佳。
有天晚上下了夜班后,她突然高烧不退,第2天进行核酸检查后,熟悉的医生告诉她:确诊了。
“是不是搞错了?”她回忆起那一刻的感受,直到复查两次核酸后,才知道不是误会,但“真的有点接受不了”。
得病初期,她吃饭没有胃口,“吃什么都是一个味道“。那是她的一段低谷期。她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也害怕病情突然间加重了。“自己年轻”“症状轻”“自己是学医的”这是吴星给自己开出的安慰药方。后来,她开始强迫自己多吃一口饭,“有力气才能把病毒打败”。
如今,吴星状态已有好转。但想起一个月前的状态,仍觉后背发凉。
有时,躺在床上,她会想,究竟是怎么感染病毒的,但脑海中只有模糊印象,没有答案。
病人有需要,内心很难拒绝
感染病毒是不幸的,但这段经历让吴星对医患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
在洪湖“小汤山”医院住院治疗时,身边的病人很为医护人员考虑。吴星观察到,他们有一种不约而同的默契,减少医护人员进入房间的次数。病人会让护士把饭放在门口,没有突发状况,大家几乎不会按铃,自己打扫房间,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病房里,三两病人会相互安慰,打气,病友间会相互分享抗击病毒的经验。在未知病毒前,病人相互拥抱取暖,给予对方勇气与希望。在与病毒搏斗的地方,闪烁着人性光辉。
看到这些,吴星尤其感动。但身为一名医者,她始终有遗憾,“自己这么年轻,没有上一线”。她在脑海里设想过很多次,如果自己没有病倒,在一线抢救病人,会是一种怎样的场景?
“也许有些害怕,但只要病人有需要,自己的内心是很难拒绝的。”吴星说,经此一役,她更喜欢自己专业,热爱做医生。看到医护人员疲劳的身影,她想解除隔离后,重新回到岗位上工作,“因为我是年轻人,就应该多扛一些辛苦与责任”。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吴星说,那一颗想成为好医生的火种,从在医学院宣誓那一天起,就埋下了。尽管病毒感染了自己,但灭不了心中的火种。
战胜疫情,人人都可以奉献力量
黄锦辉
疫情之下,不管你的社会身份是什么,拥有多少物质财富,但对病毒来讲,没有什么不同,因为人人都是易感的。
尽管如此,人类还是强大的。在重症病房采访时,一名血氧饱和度低于93%的老人跟我说,与病毒斗争是人类的本能。那一刻,我想起了一句话,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人类的强大源自个体的顽强,也来自于相互拥抱的力量。一名医护人员感染后,在接受治疗时,目睹了病友间相互鼓励的场景,先来者将自己对抗病毒的经验分享给后来者,给予他们信心与希望。
那一刻,她体会到,其实,不管是医生还是病人,在哪一个位置上,谁都能奉献自己的力量。
在洪湖,有一名广东医疗队队员在照顾护理之余,还自学湖北话,就为了更好明白病人的需要。有时,她还用方言安抚病人的情绪,减少他们的焦虑与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