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在援荆驻点医院全面推行“感控监督员”制度
周晓红随时都保持着“战斗”状态。作为院感科医生,所有防护细节她都熟稔于心,无时不在提醒身边人防护细节。
2月15日,周晓红随广东医疗队支援荆州。在驻点医院,她的日常工作有很多,包括医疗队员防护用品穿脱、院感知识培训、医护人员健康监测,以及制度流程布局改进等。
近日,多名医护人员因感染新冠肺炎不幸去世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也让院感工作走进公众视野。
周晓红所在的“院感科”,全名为“医院感染管理科”,主要是对医院感染进行有效预防与控制,包括患者与患者之间以及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传染。
日前,广东支援荆州医疗队将广东经验全面推行到援荆驻点医院,实行“感控监督员”制度,派驻各医院的11个医疗小队,每个队配备2名监督员,前方指挥部也配备2名监督员,在“看不见”的战场,为全体患者和医护人员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墙。
医护安全面临大考
在新冠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医护人员感染已成为了不可回避的话题。
2月24日晚,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全国共有476家医疗机构3387例医务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病例(2055例确诊病例,1070例临床诊断病例和157例疑似病例);90%以上的医务人员(3062例)来自湖北。
26岁的吴星(化名)是其中一名感染新冠病毒的医护人员。她是荆州洪湖市一所公立医院的麻醉科医生,1月22日,在连续工作了10天后,病倒了。起初,她以为这是普通感冒,一天晚上下夜班后,突然高烧不退,次日到医院进行了核酸检查后,熟悉的医生告诉她:确诊了。
那一刻,吴星在想:“是不是搞错了?”复查两次核酸后,才知道不是误会,但“真的有点接受不了”。
农历新年,吴星经历一段低谷期。她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也害怕病情突然间加重。“自己年轻”“症状轻”“相信自己能被治愈,要对医生有信心”,这是吴星给自己开出的安慰药方。
居家隔离、转诊“小汤山”、康复观察……在洪湖市皮肤病防治医院,坐在病床上,扎着马尾的吴星细数就诊经历,她始终有一个心结:自己是如何得病?
她只能猜测,可能是在与病人接触过程中不小心被感染的。毕竟麻醉医生在手术前,难免与病人口鼻呼吸有接触,那可是病毒的活跃地带。
跟吴星住一个病房的是被感染的护士胡杨。她清楚知道,自己是被那一位从武汉转诊回洪湖进行康复治疗的骨科病人传染的。虽然那位病人无症状,核酸检测阴性,CT检测症状不明显,但他却成为不可忽视的传染源。
一名院感专家告诉记者,疫情初期,不少医护人员感染是源于病人的隐瞒。
医护人员感染也与疫情爆发初始阶段防护物资紧缺有关。农历新年前,洪湖疫情的警报才刚刚拉响,几乎没有人想到,今日局面会是如此。吴星说,医院里,防护物资是紧张的,科室仅有两套防护服,供医生插管时使用。工作时,医护人员还是佩戴普通的口罩、帽子。
普通的防护挡不住病毒侵袭。
“有些医护人员是在医院、在工作岗位上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还有一些可能是在家庭或社区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在回应此事时说,疫情爆发早期确实存在很多因为防护不到位而感染的医护人员病例。
在“看不见”的战场,如何为身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筑起保障生命安全的堤防,面临前所未有的大考。
与此同时,医院层面如何加强院感管理,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我国有组织的院感管理最早可以追溯到1986年。国内医院院感管理部门的大规模成立在1990年到1995年间,与三级医院评审的要求推动有密切关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有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广东省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邓子德说,2003年非典疫情结束后,广东在2005年专门发文要求各个医院成立医院感染管理科。目前一般三甲医院都设置了独立的院感科,由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组成,其中以专职为主。
不过,邓子德坦言,院感管理还面临一些问题,医科院校没有这个学科专业,还未形成学科体系。没有科班出身的专职人员,但这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又非常重要,事关患者生命安全和医院运行安全,医院只好抽调人员组成,所以即使在现在,院感人才的储备也并不理想。在医疗职称体系中,院感人员没有单独的序列,晋升通道不畅,发展空间受限,这也导致很多人不愿意转型学习院感专业。希望政府和社会各方高度重视并解决这个问题。
广东院感队伍上岗
防范院感,是每个广东医护人员工作的前提。
2月24日,在广东支援医疗队到达荆州13天后,医疗队驻点的十家医院“感控监督员”制度全面推行。周晓红所在的荆州市中心医院就是其中一家。
记者走访医院了解到,目前“感控监督员”设置在每个重症监护病房、隔离病区穿、脱隔离衣出入口三个关键位置,实行24小时值班制。
“我们在每一个隔离病区设有视频监控,感控监督员对病区内医护人员个人防护、行为进行督导,尤其是有创操作。”周晓红说。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初,周晓红和广州红十字会医院的同事们每天都必到临床科室培训。在医院,她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医院感染进行有效预防与控制。
“院感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包括制度流程的制定和完善,医护人员培训以及现场观察指导等等。”广东医疗队医疗管理组组长彭刚艺说,现场的观察指导靠的就是一支感控监督员队伍。
在医院设置感控监督员,在支援队刚到荆州时就被提上了议程,不过当时叫“院感观察员”。彭刚艺说,这是广东各医疗机构在新冠肺炎防控期间探索出的经验。
“观察员是从医院各科室原有的感控医生、感控护士中择优录取,经培训合格后,在院感管理部门指导下开展工作。”彭刚艺说,到荆州后,援荆前方指挥部将院感专业人员分配到各个医院,并逐步与本地医院搭建院感观察员队伍。
根据荆州一线的抗疫情况,指挥部很快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和落实感控监督员岗位管理的通知》,将“观察员”升级为“监督员”。
“首先要实现每一个ICU的病区都有远程视频监控,随时可以观察到病区内的医护人员的行为,个人防护是否做到位。”彭刚艺一一细数起监督员的职责,她说,每一个监督员都要配备智能手机,要随时保持对所有医护人员的观察,一旦出现不当的行为,就要立刻纠正。
在荆州中心医院穿防护服房间的墙壁上,张贴着打印出来的穿防护服步骤,下方对应摆放着物资,供人员取用。完成整套防护装备的穿戴,还要再经过一道“门岗”的整体检查。
《通知》专门规定,监督员要保证医护人员完整地穿戴好防护用品后才进入病房,其次是在脱防护用品的位置,由于此时的防护用品已经被污染,要格外谨慎和规范,最后就是针对重症区内的监管。
“尤其像插管这种高风险操作,紧急插管更容易导致防护不当,所以要在关键位置和节点设置感控管理员,关口前移非常重要。”彭刚艺说。
院感需要因地制宜
在培训之余,周晓红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了医院隔离区,确保发挥监督员职责的同时,她还想着如何进一步优化流程。
周晓红以三区两通道(即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以及医务人员通道、患者通道)举例,她说到荆州时隔离病房已经改造完毕,为此她建议医院在缓冲区增加了一道隔离门,让医护人员出污染区后有缓冲区域。
还有一些小的调整。“比如说洗手液放在哪个位置,护目镜要在哪里存放。”周晓红几乎没有闲下来的时候,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各种防护问题,她也要根据实际不断调整。
在广东援荆各个医疗队驻点医院,同样的变化也在发生。
松滋市人民医院新隔离病区设计之初,为观察医务人员脱防护服是否出错并及时纠正,来自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院感科的黄小强留下了一个摄像头的位置,但因为来不及采买,就用一台笔记本电脑代替。不过,这样一来,两边可以视频通话,不仅能够确保院感安全,还可以陪工作了6个小时的同事说说话,缓解他们的疲惫感。
“院感一定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去进行。”来自南方医院的洪湖医疗队感控员周浩说,在医疗队到来之前,本地医院已经运转了一个多月,不少东西有自己的一套操作方式,所以他们到后只是按照他们的理解进一步细化医院的院感工作。“比如,我发现物梯和公共人员电梯在一个房间,可能建的时候没考虑到‘三区两通道’的要求,为了医护人员的安全,我们建议用两堵墙将两个电梯隔开,砸了一个窗以便医务人员从单独的通道过来,避免在无防护的情况下接触患者。”他说。
有着近10年院感经验的周晓红说,院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能狭隘地把院感理解成穿脱防护服,这一工作需要各方、各部门统筹科学防控,“我们要提倡大院感、大防控”。
她说,院感是一个穿针引线的活,贯穿在整个疫情防控的工作中。“包括隔离区里人流、物流的管理,还有怎么保持安全距离工作、怎么安排值班工作人员睡觉、怎么吃饭,甚至加强洗脸,都需要我们慢慢去宣传。”
周晓红每每想起抗“疫”中失去生命的同行们,都心痛不已。她不止一次提起,既然来到了一线,自己的使命就是将队员们安全地带回去,一个都不能少。
“科学的做法,一定能让每一位患者得到最好的救治,同时把我们来的所有人平安带回家。”周浩希望,离开洪湖后,这次制定的流程、总结的感染防控经验能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