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浈江:打造“四个课堂” 让理论宣讲“聚四气”
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冒热气、接地气?韶关市浈江区在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中,创新宣讲方式,打造理论宣讲“四个课堂”,通过划定时间表、路线图、狠抓重点,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站,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浈江区:打造“四个课堂”,让理论宣讲“聚四气”
打造“红色课堂”,让理论宣讲扬正气
浈江区充分利用周边红色资源,把周边红色资源变成理论宣讲“主阵地”进行灵活的宣讲,打造“红色课堂”。依托南昌起义部队革命活动旧址(犁市当铺)、省委旧址、北伐纪念馆等红色资源,进行体验式、沉浸式现场教学,更好地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同时,突出小范围、小规模特点,把党员先锋岗、红色广场等变成党的方针政策宣讲阵地,把党的方针政策面对面、心贴心地传递给广大居民群众。此外,通过借助全区9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103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9个镇(街)党校等阵地进行理论宣讲,变“固定讲台”为“现场教学”,把红色阵地打造成“红色课堂”,让理论宣讲更具“正能量”。
打造“点单课堂”,让理论宣讲聚人气
采用融入生活、融入细节的宣讲举措,宣讲员通过联系5个驻镇驻村工作队、300多名驻村干部、600多名村(社区)“两委”干部等收集居民群众的想法和期盼,在宣讲过程中直接走进居民群众中去广泛征求居民群众意见建议,认真了解广大干部群众想听什么、想学什么。同时,通过居民群众当面提问、宣讲专家现场解答的互动式交流,让被动“听课”的观众转化为主动“点课”的参与者,让理论学习、法律法规、重大方针更加入耳入脑入心,让理论宣讲聚人气。比如,张学仁作为一名浈江区百姓宣讲团成员,通过认真收集听众的想法和意见建议,开设了以弘扬韶关“工矿精神”为主题的课件,得到听众一致好评。
打造“示范课堂”,让理论宣讲鼓士气
为解决宣讲人员不够专业、宣讲内容示范引领不够等问题,浈江区着力打造“示范课堂”,组建一支以区级领导、区直单位领导干部、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先进人物、优秀专家学者等为主体的优秀宣讲队伍。通过区级领导带头讲、区直部门帮扶讲、第一书记深入讲、先进人物示范讲、专家学者专业讲,原汁原味地宣讲理论,打造贴近群众的“示范课堂”,鼓舞群众信心。比如,余家婵是区文旅体局产业发展股的一员,她注重宣讲形式与宣讲实效,自担任犁市当铺志愿讲解员后,便一头扎进史料中,多次进入犁市当铺了解红色历史,对当地每一个故事、每一条细节都了然于心,把南昌起义部队革命活动旧址(犁市当铺),变成为鲜活的理论“示范课堂”。
打造“土话课堂”,让理论宣讲接地气
为提升理论宣讲实效,考虑农村农民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不熟悉普通话等因素,在宣讲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时,注重运用“土话”阐述党的政策理论,把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讲更加“鲜活”。通过运用群众听得懂的“土话”宣讲,拉近了与群众的关系,极大提升了宣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党的声音入脑入心,引领居民群众知党情、感恩党、跟党走。比如,百姓宣讲员莫德魁是犁市镇沙园村人,他在家乡沙园村大榕树旁的小广场,用本地方言讲述家乡李石顺烈士的感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