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集中轮训全省镇街党校管理人员
2019年9月至11月,省委组织部、广东省委党校联合举办四期全省镇街党校管理人员培训班,对全省各镇街负责镇街党校工作的1626名管理人员进行了全覆盖集中轮训。
培训班每期三天,课程内容重点聚焦中共党史、新中国史等,以及《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等文件。同时,围绕如何做好新时代广东镇街党校工作这一主题,邀请省委组织部、省委党校、省委党史研究室的专家学者或主要领导授课,通过集中学习、经验分享、分组交流、实地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培养镇街党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
2018年,《广东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出台,明确提出加强乡镇(街道)党校建设。同年,省委组织部、省委党校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镇街党校建设的意见》,全面推动镇街党校建设。截至2019年,全省1626个乡镇(街道)全部挂牌成立镇街党校并运作,在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网络实现全覆盖、打通“最后一公里”
基层党员干部有了学习“充电站”
日前,佛山市三水区委组织部发布通知,面向各镇街党校开展2022年度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竞争性扶持项目申报工作,对于创新、优质、精品项目给予一定资金扶持,激励镇街党校自主筹划党校建设项目,进一步提高基层党员干部培训质量。
这是我省各地深化镇街党校建设的一个生动体现。近年来,广东推动镇街党校建设提质增效,有效地解决了市县党校覆盖有限,基层党员干部学习培训难、效果不佳等问题,形成了上下联动、覆盖全面的镇街党校网络,使镇街党校逐步成为党委领导下开展党员教育培训的主阵地,打通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最后一公里”。
建章立制
建设“六有”党校
经过多年发展,全省镇街党校做到有领导机构、有学习场地、有授课老师、有学习计划、有规章制度、有经费保障,办学质效不断提升。
镇街党校建设首先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机构。根据我省《关于进一步加强镇街党校建设的意见》,广东各地普遍建立起市统筹、县管理、镇街主办的三级协同管理机制,即市级党委组织部门面上统筹推进,县级党委组织部门采用“县管镇办”方式加强领导,乡镇(街道)具体落实各项筹办工作。
在学习场地方面,各地按照“因地制宜、规范节俭、功能整合、一校多用”的原则,以党员活动室、党群服务中心等现有场地作为固定教学场所,综合运用镇街文化站等资源,配齐办学所需的教学设施。基于部分乡镇面积大、党员数量较多等实际问题,广东各地探索在中心教学点之外设置分教点,方便党员干部就近入学。
授课老师和学习计划关系着培训质量。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委党校一头组建起农村基层党建讲师团,把全国优秀基层党建工作者、农村党建带头人等纳入师资库;另一头根据教学内容积极链接市区级以上的师资力量,建立1000多人的“全方位”师资库。
各地镇街党校提早拟定年度教学计划,细化教育培训内容。“今年,六榕街党校除了继续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外,还针对基层干部社区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安排了专门培训。”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街党工委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建章立制是各地镇街党校成立之初的一项基本工作。梅州市蕉岭县三圳镇委党校近年来逐步完善党员管理、档案资料管理、兼职教师聘任及管理等工作制度,让党校运营管理更加规范。
此外,广东在2020年印发了《乡镇(街道)党校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细化镇街党校的教学管理。各地将镇街党校教育培训经费纳入市县镇三级财政预算,用于党校日常教学培训。
创新形式
学员可定制培训课程
去年,“乡镇夜校”培训班在汕尾陆丰市20个镇街党校陆续开办。“我们白天工作比较忙,‘乡镇夜校’很好地协调了工作和学习。”碣石镇草洋村干部戴琪佳说。
这些年,广东各地党校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开展了多种多样定制化课程,在兼顾理论教育的同时,提升课程的实用性。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委党校开设丹灶党校云课堂,确保基层党员干部培训不断档、不掉线,是常规教学的一个有力补充。
双水镇委党校构建了党建类、农业类、经济类、专业类、群团类等五大类“套餐式”课程,通过学员“点餐”授课,提高基层党校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高基层党员干部参加党校教育的覆盖面,也是各地镇街党校的目标之一。东莞市大朗镇委党校每年对中层干部、村(社区)两委干部、挂职干部、新入职人员等开展轮训,并且根据党员所在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特点,在班次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上分级分类,确保既达到培训全覆盖,又不重复培训。
“镇街党校是我们基层党员干部的‘充电站’。”广州市越秀区旧南海县社区干部罗梦桦说,“我不仅学习到更多理论知识、提升了工作能力,也更加深刻认识到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东莞市茶山镇党建工作办主任、镇委党校校务委员邓凯:大家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南方日报:作为茶山镇委党校建设的亲历者,近年来你看到党校发生了哪些变化?
邓凯:茶山镇委党校在2018年9月18日成立。在镇委的支持下,我们每年投入至少100万元用于党校建设。把党校建在镇党群服务中心,一方面是为了有足够的教学场地,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党员干部就地开展服务群众等实践教育。我们还在镇街党校中心教学点外,建立了46个分教点,形成了“1+N”的总分校体系,让党员干部真正实现就近入学。作为镇委党校的一名讲师,我也看到了党员干部参与积极性的变化,从以前的“要我学”转变成现在的“我要学”。
南方日报:茶山镇委党校形成了哪些办学特色?
邓凯:我认为最大的特色就是推动党校的主业主课本土化,可以总结概括成打造本土教材、创新本土教学和用好本土师资三个方面。具体来说,我们总结提炼了茶山在经济社会建设方面的先进实践经验,编写了5本本土党校教材。同时,我们打造了“一线课堂”和“党校巴士”,组织党员干部到一线现场听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或业务骨干等分享好经验好做法,或者乘坐“党校红色学习巴士”,沿着党性教育等五条教学线路,系统地、有主题地边看边学。
师资方面,目前,我们建立了约有100人的师资库,也在各个行业挖掘先锋典型成立名师工作室,推动本土教师梯队化建设。
南方日报:在你看来,镇街党校在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等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邓凯:镇街党校是教育培训党员干部的重要渠道。通过“理论+实践”培训,能够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提升党员干部执行力。通过党校教育,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污染防治攻坚、基层治理等重大任务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
未来,我们还将落实党员全覆盖培训要求,推动全镇每名党员每年至少一次到总校参加培训。同时,不断吸纳茶山在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新举措、新成效,丰富本土课程内容,并进一步推动党校阵地延伸到党员、群众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