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大专题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教育 > 典型案例

陆建新:像钢结构那样担当,愿望建千米级大楼

时间:2019-09-17 15:17:25 来源:南方+党建频道
【字体:


陆建新在深圳大疆项目的工地。

陆建新在深圳大疆项目的工地。


  何为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当一幢幢直冲云天的超高层钢结构大厦将城市点缀,它们背后则是成千上万默默奉献的钢结构建设者。中建钢构有限公司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钢结构项目经理陆建新就是其中一位,37年了,陆建新从走上工作岗位第一天起就是如此。工地、进度、安全、成本……与项目有关的一切都是他觉得最重要的事,一丝不苟,心细如发,用实际行动向我们阐述了何为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国贸大厦,3天一层楼;

  地王大厦,2.5天一层楼;

  广州西塔,2天一层楼。

  这片土地的高度以及速度一次次被刷新——我国第一幢超高层大厦深圳国贸大厦160米,第一幢超高层钢结构大厦深圳发展中心165米,第一幢摩天大楼、当时亚洲第一高楼深圳地王大厦384米,前华南第一高楼广州珠江新城西塔437米,后华南第一高楼深圳京基100高度442米,当时世界第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米,如今世界第三、中国第二高楼深圳平安金融中心600米……

  这些中国摩天大楼拔地而起的背后,都曾留下陆建新的足迹和汗水。伴随这些不断上升的“高度”,他从一名测量员,成长为项目总工、项目经理,成长为世界一流的钢结构专家。参建大楼总高度达到3600余米,国内无人能及。

  “为人所不能为,既要有‘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也要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极致追求。” 这是他对自己37年的工作评价,更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



  曾害怕却不曾退缩

  1982年,刚满18岁的陆建新从学校毕业后从单位同事的信件中得知,深圳很繁华有很多高楼,还将要盖一座160米高的高楼。而当时的陆建新只见过5层的楼房,“那不就是令我最向往的工作嘛!初生牛犊不怕虎,没有过多犹豫,便踏上了南下的列车。”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陆建新的人生。


地王大厦施工防护措施较差。

地王大厦施工防护措施较差。


  陆建新在深圳地王大厦建造初期,每天上班要背着10多公斤重的仪器,手拿三脚架爬25层楼,一天至少上下两个来回。那时他住在深圳梧桐山的半山腰一栋临时房里,每天白天爬楼腿都酸了,晚上回住地还要走好长一段路,再爬一段300米长的山坡才到宿舍。

  更大的挑战在于高空作业,“当时还没有完备的安全保护措施,我们就凌空走在不到一巴掌那么宽的钢梁上,往下看空荡荡的,地上的小汽车只有火柴盒那么大,我必须走到对面的测量作业点去。不敢站着走,就跨坐在钢梁上,两手抓着一点点往前挪。”陆建新回忆当时,说自己“心里也害怕,但没办法,绝不能退缩”。

  创新能者 勇闯技术难关

  作为改革开放后国内第一批测量科班人才,陆建新第一次与香港工人一起工作,就感受到了不小的差距,这种差距并非工资只有人家的1/10,而是眼界和技术的落后。“那是一次钢卷尺和高科技的PK!”陆建新这样形容当时的沮丧和失落。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测量人员的工具只有钢卷尺、水准仪和经纬仪,精度不高,而境外已经用上了全站型电子测距仪,测程更大、用时更短、精度更高。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他用反射棱镜配合全站仪进行距离测量时发现,由于棱镜太大,而且并非施工专用,存在诸多不便。于是,他专门找工厂定做了尺寸犹如大拇指粗细的棱镜,可直接揣在兜里更小更易携带,使测量效率大为提高。同时他还摸索出采用经纬仪观测和激光铅垂仪校合的双观察复核系统,使地王大厦控制钢柱总垂偏精度仅为美国钢结构协会标准允许偏差的1/3,创造了中国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测量的世界奇迹。

  勤钻苦学 铸造技术高度

  “国贸大厦是我国第一幢超高层建筑,施工设备(塔吊、电梯、混凝土输送泵)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当时,我国没有相关施工经验可借鉴,其难度可想而知。”当踏入国贸大厦的工地后,当时的陆建新震惊了,从没见过这么大的单体建筑工地。

  最终,国贸以20厘米提升一次的滑模施工方法,顺利建设到160米的高度,创造了三天一个结构层的施工速度,被誉为“深圳速度”,成为深圳改革开放的一种标志。当时在国贸大厦当测量技术员的陆建新,虽然懵懵懂懂,但前辈们的韧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他日后不断追求进步、绝不轻言放弃的动力。

  长期奋战在施工一线,陆建新身经百战,攻克类似的大大小小施工难题可谓成百上千,但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项目上,他自称遇到了平生以来“最严峻”的挑战,这个难题当时在国际和国内从未遇到过。

  2012年,平安金融中心开始动工。平安金融中心地面高度600米,是深圳第一高楼,也是最新的地标性建筑。这个庞然大物的钢结构总用量10万吨,每一处焊接都必须检测合格,毫无差错,施工质量备受各方关注。

  有心人付诸实践定能成功。记者了解到,平安项目使用了四台国内最大型号动臂式塔吊,四台塔吊分别附着于建筑核心筒外墙的四面,需要安装支承系统承担荷载以及维持稳定,这在国际国内工程应用中都没有先例,难度极大。陆建新带领整个团队历时两个月,经过多次模拟验算和反复论证,成功地自主研发设计了一套优良支承系统,还解决了支撑架拆卸、塔吊爬升的技术难题,而仅这一项技术革新,就创造了7680万元的工期效益。同时这项技术已经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唯一的特别嘉许金奖。


陆建新在深圳钢结构博物馆向记者介绍。

陆建新在深圳钢结构博物馆向记者介绍。


 “曾经,我国超高层钢结构建筑落后西方半个世纪。今天,就钢结构技术来说,中国成功实现弯道超车,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的先进水平。”陆建新骄傲的说。

  有同事评价陆建新:“他真正践行了鲁班祖师爷的祖训,造福人类。” 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干一行,爱一行”的真谛,书写着敬业奉献的精彩华章。他的辛勤奉献化作了幢幢“擎天之柱”、座座时代地标和累累科技硕果。

  在中建钢构,80、90后已经成了绝对的主力,其中很多是在陆建新的传帮带之下成长起来的。他无私地把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人,把责任心和工程师精神也一并传递给他们,在他的培养下,有40多位年轻的技术人员逐步走上项目负责人、总工程师等岗位。

  在时代剧变的背景下还要不要讲奉献讲牺牲?陆建新认为这根本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他说:“在建筑一线不能兼顾家庭是习以为常的事情,每个行业都有奉献和牺牲,都有大批努力工作默默无闻的劳动者。”陆建新因为企业和组织的每一次需要而毅然坚守,时刻牢记一名共产党员的义务和责任。

  “未来,我希望建造更多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高楼,退休前能建设一栋1000米的超高楼是我的心愿。”谈及完成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项目后的打算,今年55岁的他依然壮心不已。对于陆建新而言,不论是“最高”还是“最快”,专注、突破、创新永无止境。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