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人才工作从分散推进走向系统化品牌化
一场跨越四年的“人才之约”,让汕头这座百年商埠在新时代人才竞争中抢占先机,演绎着城市与人才相互成就的生动实践。
金秋时节,南海之滨,第四届“汕头人才周”活动在汕头白天鹅酒店开幕。海内外院士专家、高校代表及人才嘉宾共180余人齐聚鮀城,共襄人才盛会。

第四届“汕头人才周”活动开幕。受访者供图

第四届“汕头人才周”开幕式现场设置非遗人才展示体验区。 南方日报记者 蔡沚彦 摄

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优秀作品和技艺。受访者供图
从2022年首次以法定形式设立“汕头人才周”,到如今迎来第四届,这场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已走过四载春秋。
四年来,汕头以最大诚意搭建多场景、多类型、多维度的人才交流平台,释放出渴求人才、成就人才的强烈信号。
城市与人才的四年之约
四届人才周,记录下一座城市求贤若渴的坚定步伐。
2022年8月,汕头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设立“汕头人才周”的决定》,首次以法定形式将每年11月1日至7日设定为“汕头人才周”。
这一开创性举措的背后,标志着汕头人才工作从分散推进走向系统化、品牌化,是汕头对人才引领发展的深刻认识。
正如汕头市政协主席邱奕辉所言:“近年来,汕头全力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人才强市建设,持续优化创新生态。”
从第一届到第四届,汕头人才周在不断迭代升级中展现出愈加宏大的引才格局。
首届人才周的举办,为汕头招才引智打开了全新局面。当时的汕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才,也更有决心成就人才。
那一年,汕头聚焦“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战略的需要,精细化工相关的活动占比接近三分之一,这也有效推动了精细化工、新材料等产业与高层次人才精准对接。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的同步启用,为汕头打造“科研—产业—人才”闭环奠定基础。
第二届人才周吸引了1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外籍院士和345名各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近30场主题活动搭建起多场景、多类型、多维度的人才交流平台,亮出汕头“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真招实举。
到了第三届人才周,规格更高、规模更大,邀请了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24所省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的专家学者。更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届人才周期间,汕头还首次在北京开设专场,以双城联动的方式进一步擦亮“汕头人才周”金字招牌。
第四届人才周则精心策划了25项系列活动,除了召开南澳科学会议、精细化工创新战略研讨会等高端学术会议,还举办科创湾区才赋鮀城—湾区人才汕头行等活动。
经过四年发展,汕头人才周不仅成为固定动作,更成为广东人才工作的一个品牌。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汕头已集聚起一支规模可观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拥有全职院士6名,国家级、省级重大人才工程专家70多名,认定汕头市高层次人才1500多名。通过两轮引进博(硕)士三年行动计划,已成功引进到岗博(硕)士5200多名。这些数字,见证着汕头打造区域人才集聚中心的坚实步伐。
潮侨特色的聚才之道
今年4月,在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内,汕头承办的“百万英才汇南粤”招聘会打破了传统模式。求职者们不仅能找到心仪的岗位,还能在现场体验陶瓷微书、潮绣、木雕、剪纸、工夫茶等非遗技艺,与英歌舞机器人互动。这种独特的“文化味+科技感”让招聘现场呈现“人才挤挤”、供需双旺的火热场面。
汕头人才周的成功,离不开其打好的“潮侨牌”。
作为著名侨乡,汕头以全球视野不断擦亮“潮”“侨”金字招牌,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潮医智库”“潮师智库”的建立,让457名潮籍医学和教育专家的桑梓之情找到了归宿,75项帮扶合作项目、近150场学术会议和教研活动,见证了广大潮籍英才回报家乡的热忱。
“能为家乡做一点事情是非常荣幸的,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平台回馈家乡。”潮医智库专家成员、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陈捷凯说。
四届人才周,汕头打造了一系列高能级平台载体,成为吸引和培育人才的“强磁场”。南澳科学会议是其中亮眼的名片。这个成立仅两年的高端学术平台已成功举办25场高水平学术研讨会和8场高端学术交流活动,吸引了149名院士在内的1391名专家学者相聚汕头,为汕头的科研发展注入一股澎湃动力。
如今,“北有香山会议、南有南澳会议”已成为学术圈的佳话。
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是另一重要平台。去年,该实验室举行了首家室企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与深圳市前海富德能源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共建联合实验室,打通从科研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
人才强市的战略升级
四年人才周,折射出汕头人才强市战略的不断升级。四年的演变,不仅是活动形式的丰富,更是人才生态的持续优化。汕头逐步从引才活动迈向生态营造,打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人才选择一座城市,往往始于机遇、终于温度。汕头对人才的体贴,体现在每一个生活细节中。
四年来,汕头持续完善政策体系,构建“1+45”人才政策体系,涵盖住房、子女教育、配偶安置等全方位保障。截至2025年,市级人才住房已面向各类人才开放申请,首批24名人才成功入住。
在服务上,汕头设立市(国际)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区,建立“四专员”服务队伍,提供18类45项“一对一”专属服务。
“没想到这么快就为我协调办理了居住证、来华工作许可,真是太感谢你们了,为你们的服务点赞!”近日,汕头高层次人才王先生握住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区工作人员的手,由衷地表示感谢。
人才如苗,悉心培育方能茁壮成长。汕头在人才培育上的用心,体现在每一个精心设计的成长环节中。
对于已经引进的5000多名博(硕)士,汕头更愿意给他们压担子、搭台子。四年来,828名博硕士奋战在抗疫一线,721名深入基层锻炼,近400名专业技术人才奔赴“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主战场。他们在实战中成长,成为汕头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汕头市委、市政府隆重举办人才周活动,广发‘英雄帖’,遍邀天下才,充分彰显了汕头求贤若渴的诚意与筑巢引凤的智慧。”省科协专职副主席林晓湧、中国科学院院士龚新高赞赏道。
四年耕耘、四载跨越,汕头人才周已从一颗种子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
从首届的探索到第四届的成熟,汕头人才工作的路径愈发清晰:以产业吸引人才,以平台集聚人才,以服务留住人才,以文化滋养人才。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欢迎人才、渴求人才、吸引人才,更能成就人才!”汕头市委书记温湛滨的承诺,昭示着这座沿海城市拥抱人才的无限胸怀。
声音
将科学家理念转为企业家实践
11月4日,作为第四届“汕头人才周”重要活动之一,汕头高新区精细化工产业产学研对接会暨科创路演、汕头实验室“新质生产力”企业家讲堂(第四期)在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成功举办。活动聚焦精细化工产业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培育,汇聚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共话技术前沿与发展趋势,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汕头实验室“新质生产力”企业家讲堂。 南方日报记者 蔡沚彦 摄
活动现场,专家学者围绕精细化工前沿技术展开主题分享,高校科研平台与企业创新项目进行路演展示,多方共同探讨协同创新路径,着力破解产学研转化堵点。与会代表结合自身研究与实践,积极为加快建设“汕头科学城”建言献策,进一步凝聚“科技赋能产业、产业反哺科技”的共识。
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高端精细化学品研究中心负责人段亚南指出,科研选题应直面企业实际需求,走出“自嗨式”研究,通过共建实验室、联合研发等方式,推动成果走向市场、形成竞争力。据悉,该实验室已孵化11家科技型企业,并获批建设概念验证中心,致力于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
西陇科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祥河认为,将科学家的理念转化为企业家的实践,最终实现产品效益,是产学研共赢的关键,而人才智慧是推动设备创新与产品突破的核心动力。
作为全市科技创新主阵地,汕头高新区已构建“一体两翼”发展格局,集聚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等多所高校院所,拥有各级研发机构超60家。当前,科学城加速布局高端科研平台与中试基地,六合产业园稳步推进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为“产学研用”融合提供坚实载体。
接下来,汕头高新区将持续搭建精准对接渠道,强化政策支持与平台建设,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助力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人物
“新汕头人”谭礼林:在科研沃土中逐梦绽放
四年人才周,汕头不仅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更留下了一段段城市与人才相互成就的佳话。
从湖南郴州到广东汕头,跨越数百公里,谭礼林带着对科研的热忱与理想走进了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作为一名通过汕头市引进博(硕)士三年行动计划加入这座城市的青年科研人员,他坦言,最初吸引他的不仅是经济特区的开放活力、海滨城市的宜人风光,更是这里与自身专业高度契合的产业格局和科研平台。
谭礼林团队攻关的功能性纺织面料,不仅致力于染织行业的节能减排,更服务于汕头乃至全省纺织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大计。“在这里,科研成果能够真正走向产业化,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这正是我追求的职业生涯。”他说。
“对科研人员而言,最大的成就感莫过于开发出面向产业化的成果,真正解决关键共性难题。”谭礼林手持几块布料对比介绍:未经处理的布料手感粗糙,而使用了实验室新研发的无氟、无毒、耐洗助染剂后,布料变得平整亲肤,品质显著提升,甚至符合欧盟严格的环保标准。这项技术已作为关键通用制备技术向企业转移,为“内衣之都”注入强劲的科技动能。
谭礼林深感汕头提供了宽松优越的环境,科研人员只要有好的想法,就有机会将其转化为现实。当实验室入驻新园区,他感觉搬进了“新家”,对未来规划愈发清晰:主攻功能树脂与纳米材料开发,推动更多成果在企业转化应用。
在谭礼林眼中,汕头不仅是创新沃土,更是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新汕头站、海湾隧道等重大交通项目陆续建成,让城市脉络更畅通、生活更便捷;从精准的硕博引进到“百万英才汇南粤”的广阔平台,特区引才聚才的决心一以贯之;小公园、英歌舞等文化IP频频“出圈”,南澳生态旅游持续升温,无不彰显着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蓬勃的文旅活力。
四年人才周,用实力托举每一个奋斗者的梦想,用诚意温暖每一个“新汕头人”的归属。正如谭礼林所言,他愿扎根于此,在这片热土上持续耕耘,让创新的种子开花结果,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彼此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