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才工作 > 工作动态

东莞:企业主导技能人才评价话语权

时间:2025-09-08 11:49:06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字体:

  “近些年我们公司引进了大量自动化机器设备,急需大批技能人才。现在东莞将技能人才评价的自主权交给企业,企业可以自主评价技能人才,这对我们培养、激励符合生产实际需要的技能人才非常有帮助。”华宏集团运营人才资源部负责人法比奥介绍说。

  人才好不好,企业说了算。近年来,东莞市大力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将技能人才评价权下放给行业龙头企业、产教评技能生态链企业和大中型规模以上企业等,近4年新增自主评价企业768家,占全省备案评价企业数超四分之一,通过企业自主评价新增高技能人才超1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提升至39.45%,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坚持市场化评价,发挥企业评价主体作用

  坚持“谁用人、谁评价”原则,东莞大力整合行政和社会资源,为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提供技术支持、专业辅导和政策奖补,将人才评价的“话语权”真正交给市场和企业。

  建立由1269名技能评价专家组成的技能生态智库,组织专家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特点、人才结构与需求,指导企业在符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前提下,自主开发评价规范、自主设置评价指标和评价条件,开拓适应企业生产经营需求的技能人才培训和评价模式。制定出台《职业技能培训评价标准开发与认定办法》,支持开发行业企业评价规范和专项职业能力规范,全市累计开发技能培训评价标准132个,开发开放技能培训评价资源419个,为企业开展自主评价提供支撑。与此同时,对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给予财政补贴,过去3年已为416家企业发放奖补3400多万元,有效激发了企业积极性、主动性。

  坚持产业化导向,推动产才深度融合发展

  作为制造业大市,东莞大力推动产才融合发展,围绕“8+8+4”重点产业布局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优先筛选有意向、有条件的上市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链主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试点和推广。目前,东莞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的企业已涵盖国民经济14个行业门类、51个行业大类,其中属于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企业达599家,占比高达78.14%。

  立足全市产业工人超500万的实际,东莞针对初级工重操作、中级工重技术、高级工重创新的技能分层特点,建立“基础技能考核+岗位业绩评定+创新能力评估”的三维评价标准,将生产线实操合格率、技术革新成果、带徒传艺成效等纳入考核指标,制定培训和评价标准及规范程序,切实把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与企业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打破唯证书、唯学历的传统评价局限。“我们行业对技能人才的专业性要求比较高,发展初期也很难从同行中找到合适的技能人才,解决技能人才瓶颈问题,还是要靠企业自己培养,目前这种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模式很好地满足了我们这一需求。”广东宏川智慧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行政中心高级经理李敏锋表示。

  坚持体系化评价,扶持技能人才全面成长

  东莞深刻把握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制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路线图,通过体系化培育、多元化评价,推动更多技能人才成长为高技能人才和技能领军人才。

  在晋级评价方面,将自主评价与晋级加薪挂钩起来,明确不同等级技能人才的薪酬差距,推动初级工、中级工技能人才晋级成长为高技能人才超10.2万人次。在贯通评价方面,构建个人素质、工作业绩和创新能力“三位一体”的技师及高级技师自主评价模式,近三年新增技师及高级技师5022人。在评聘方面,从2023年起升级试点推广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评聘,目前已在南兴装备、李群自动化、祥鑫科技等13家上市企业、龙头企业开展企业自主评聘省特级技师22人、首席技师1人。在评选方面,制定《技能领军人才认定评定和扶持实施办法》,畅通高技能人才成长为技能领军人才的评价渠道,选树具有岗位技能引领作用的工匠精英。

  东莞建晖纸业有限公司的梁信学就是通过企业自主评价,一步步成长为东莞市第一位首席技师、市技能领军人才。他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说:“车间老师傅带新人的传承、企业对创新的投入、政府搭建的培训平台,都让我坚信:只要肯学肯干,自己一定可以发光发热,在技能岗位上实现个人价值。”

  坚持规范化监督,确保人才自主评价质量

  为提高企业自主评价技能人才的公信力,东莞切实加强对评价过程、评价结果的全程督导和应用管理,建立起由人社部门工作人员和具备考评经验的教师专家组成的437人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外督员队伍,明确技师及以上等级评价必须进行外督、新备案用人单位第1次开展评价必须进行外督等硬性指标要求。同时,人社部门加强与公安、教育等部门协作,从严审查用于领取政府补贴等人才待遇事项的技能评价证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保障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良好秩序。

  东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聚焦满足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全面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大中型规上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培育一批首席技师、特级技师等“高精尖缺”技能人才,推动全市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40%以上,更好支撑产业发展。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