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锻造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
东莞市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22万亿,全市拥有工业企业超22万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4万家,位居全国前列,产业工人规模超过500万人。近些年来,东莞抢抓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机遇,立足产业大市、人口大市的实际,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技能人才之都”建设,在培育、引进、留住技能人才方面持续加力,努力锻造一支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助推“制造名城”向“智造之都”加快转变。
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蓬勃发展,正成为复合型高技能人才集聚地。
聚焦产才结构不相适、人岗不匹配问题
锚定产业育才
大力实施技能强企行动,在规上企业全面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开展“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岗位+培养”学徒计划
面对产业工人数量庞大但结构不佳的突出问题,东莞坚持产城人融合发展理念,紧紧围绕“8+8+4”重点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大力实施技能强企行动,扎实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为基础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扩容职业培训载体,丰富培训评价标准,加大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供给,努力实现技能人才与产业、城市的共生共荣。
在凤岗镇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东莞得利钟表有限公司设计中心,技能大师李迪峰正一对一指导年轻技师优化钟表产品的外观设计。技能大师李小伟围绕表带耐用性,通过手把手教学和实操演练,对年轻学徒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像这样建在企业的技能大师工作室,东莞已经建成145个,通过师带徒培育高技能人才19300余人,产出技术成果400多项。目前,东莞已搭建形成以国家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牵引,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主体,镇街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基础的四级技能人才培育平台体系,覆盖全市6大片区33个镇街(园区)。
在东莞得利钟表有限公司,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李迪峰在进行钟表产品设计。
为深化人才评价制度改革,东莞在规上企业全面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在广东省率先构建创新能力、工作业绩和个人素质“三位一体”的技师及高级技师自主评价模式。近4年,东莞新增各类正高级职称2192人、副高级职称16348人,累计推动807家企事业单位参评,超过31.8万名产业工人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涉及408个职业(工种),覆盖17个行业门类、57个行业大类,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八成。
着眼有效破解“产业缺青年、青年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以及产教脱节问题,东莞市聚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动链主企业和生态企业试点开展“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岗位+培养”学徒计划,打通青年人才进入新兴产业“最后一公里”,加快塑造同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技能人才生态。
东莞市宇瞳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其核心产品视频监控镜头市场份额稳居全球第一。在企业的智能化生产车间内,高级工程师何剑炜正在为来自东莞市技师学院的3名新学徒上实践课,“结合学生实际,我会教他们如何使用设备、如何操作,学生考核合格后就能直接上岗,大大缩短了岗位适配时间。对企业来说,不仅省下了很多时间成本和培训成本,新生代技能人才的加入,也有助于企业提升生产效能。”推行“岗位+培养”学徒计划后,何剑炜对这种工学一体化培养新模式充满了信心。
在产教融合试点带动下,东莞的职业院校共与1100多家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双方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及技术改造等为载体,搭建“教师+技师+工程师”三师联合体,探索培养“技能+研发”的复合型人才。2024年立项的44个项目中,已有33个成功验收,促成11家院校与29家企业建立技研合作,近150人获得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一体化或双师型教师。
在东莞市技师学院电气设备装调产业学院,数十名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机械设备控制系统的装调学习。
聚焦关键领域人才缺口大、引进难问题
拓宽渠道引才
常态化、精准化、组团式招引关键领域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就莞用”广场、零工市场、就业驿站等作用,推行“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模式
“高精尖缺”技能人才是推动企业技术革新、产品创新和效益提升的关键资源。随着近些年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蓬勃发展,东莞在关键产业领域的高技能人才缺口越来越大。为此,东莞持续叫响“是人才,进莞来”引才品牌,对全市3000多家重点企业用工状态进行动态监测,聚焦数字化、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发布97个紧缺急需职业(工种),通过走出去招才和请进来引智两条路径,常态化、精准化、组团式招引关键领域高技能人才,努力畅通重点产业与高端人才的互聚互促循环。
4月19日,广东省“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杭州站)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成功举办。东莞携全产业链的“科研—产业—人才”黄金三角阵容亮相,组织683家招聘单位、携2.2万个优质岗位参加线下招聘,1363家招聘单位线上提供优质岗位2.5万个,吸引长三角优秀入场求职者超10000人,62万人次收看了活动直播,取得良好成效。
今年以来,东莞认真落实“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先后组织多批次重点企业,参加广州、杭州、北京等多场大型招聘活动,全年计划拿出超过10万个岗位,吸引包括高技能人才在内的大批优秀毕业生到东莞工作,有针对性解决重点企业的引才痛点,为重点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零距离AI互动体验、340多家企业线下招聘、知名专家学者“传经送宝”……5月7日,才聚湾区·智造未来——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技能人才培养交流会在东莞举办,吸引71所技工院校和职业院校,以及1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参与,提供1万多个质量高、匹配度好的岗位。本次交流会线上线下参与的总人数接近4.7万人次,初步达成就业意向6300多人。
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技能人才培养交流会在东莞顺利举办,吸引众多职业院校毕业生前来投递简历。
近些年来,东莞以建设“就莞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牵引,充分发挥“就莞用”广场、零工市场、就业驿站等作用,推行“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模式,举办各类就业服务活动3400余场。“就莞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入选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成为全国20个入选城市之一。与此同时,东莞着力构建城市人才品牌推介会、校企洽谈会、“名企名校行·校园东莞日”等常态化人才招聘机制,精准引进紧缺急需技能人才。
2022年以来,东莞组织企业赴北京、武汉、西安、成都、哈尔滨等地举办各类招才引智活动30多场次,解决重点企业用工需求97.2万人次,东莞也连续5年入选中国年度最佳促进就业城市,连续2年入选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2024年首次跻身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前十城市。
聚焦技能人才易流失、崇尚技能氛围不浓厚问题
优化生态留才
迭代升级人才政策体系,实施以赛促训行动,加大先进典型选树力度,建立技能人才与专技人才对应的待遇提升机制
在区域经济活跃、人才流动频繁的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提升东莞城市吸引力、营造崇尚技能氛围、避免人才虹吸效应,一直是东莞重点关注的问题。东莞坚持把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摆在重要位置,迭代升级人才政策体系,加强技能人才表彰激励保障,通过举办承办各类技能竞赛活动、建设技能公园体系、创办技能节主题宣传活动等系列举措,在全市营造技能成才、技能乐业、技能报国的浓厚氛围。
东莞深入实施以赛促训行动,坚持以技能竞赛为主体、赛展演会相结合,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2024年,全市共举办具有东莞产业特色的技能竞赛91项,参赛人员超1.2万名,共获得国家级、省级各类奖项383个,近4年新增全国技术能手10名。将工匠精神宣传融入日常,每年结合世界青年技能日等重要节点,举办技能人才政策宣讲、技能成果展、先进事迹报告会等一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做到周周有竞赛、月月有活动,营造重视技能、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
2024年东莞市职业技能大赛现场,技能人才在进行智能协作机器人项目竞赛。
持续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连续10年开展市级领导联系走访高技能人才工作,定期组织高技能人才参加休假疗养、国情研修活动。加大先进典型选树力度,积极推荐高技能人才参加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南粤技术能手奖等国家级高技能领军人才评选,29名高技能人才成为国家级高技能领军人才,62名被选树为市技能领军人才。建立技能人才与专技人才对应的待遇提升机制,累计向3786名高技能人才发放优才卡,提供子女教育等24项优质公共服务,激励引导更多技能人才扎根东莞。
4月28日,广东鼎泰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李政获评“全国劳动模范”,感慨地说:“技术突破需要久久为功,这些年组织给了我这么多荣誉,更激励我发挥所长,为行业作出更大贡献。”20多年来,中专学历毕业的李政从车间学徒成长为行业技能领军人才,带领团队成功研发50多款刀具自动化设备,主导研发的多工站PCB微钻头加工机填补了该设备领域的国内空白,为业内民营企业降低40%的生产成本,助力母公司成长为全球微钻龙头企业。
“经过最近几年的努力,东莞已经推动287万人次提升技能、学历、素质,技能人才数量从62.2万人增长至173.3万人,占全市就业人员的比例超过31.8%;其中高技能人才增长至68.38万人,占技能人才的比例高达39.45%。技能人才成为东莞推进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东莞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