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推动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 项目牵引 协同攻关
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团队正与科研人员共同攻关新型储能材料关键技术;工业软件卓越工程师创新中心内,校企双导师指导的联培研究生已参与完成3项“卡脖子”技术突破……近年来,东莞市以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为契机,创新构建“校地企协同、产学研用贯通”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近三年累计培养2000余人。
突出顶层设计,搭建“一院四中心四基地”架构
东莞市委将卓越工程师培养纳入人才强市战略整体布局,专门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下设理事会和战略咨询委员会,作为全市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统筹者、组织者、联络者、服务者,整合高校院所、行业组织、科技企业等资源力量。出台专项扶持政策,给予场地保障,推动软硬件资源共享,近三年已落实资金1.1亿元。
为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由东莞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牵头组织高校院所和重点企业,共同投入组建工业软件(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新材料4个卓越工程师创新中心,作为工程实践教学、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的主要载体。
与此同时,设立大科学装置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卓越工程师创新创业基地、莞港澳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莞台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开展特色人才培养。近两年,东莞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与香港科技园共同实施电子制造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计划,首届30人中已经有13人获香港科技企业入职通知,为香港再工业化输送了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突出项目牵引,建立校地企协同共育机制
带项目入学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要义。东莞积极推动建立“企业出题—卓工院发榜—高校攻关”的联合培养机制,遴选出包括大科学装置和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新材料等领域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在内的120家重点单位,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大学等41所高校院所开展联合培养。
强化联合培养师资力量,支持68家企业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加强企业导师库建设,遴选认定727名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等资质标准的技术总监为企业导师,常态化举办企业导师培训班,推动企业、高校双导师制落到实处。
支持校企联合科研攻关,由东莞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广泛征集120家重点单位的研发项目需求,与合作高校联合培养计划进行配对,遴选出326个企业课题、1352个行业共性问题,落实1780个研究生联合培养专项招生指标,采取“课程学习在高校、课题研究在车间”的培养方式进行培养。市财政对其中的22家企业85个项目立项资助,撬动企业4倍投入。
依托企业技术课题,在校企双导师共同指导下,一些联培研究生解决了企业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的诸多技术难题,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楚世赟,为解决锂电池生产过程中爆炸性细微粉尘的惰性粉送粉难问题,与华南理工大学谢小鹏教授紧急攻关,开发出新型送粉技术,迅速量产后产生经济效益约350万元,同时也解决了联培企业上亿元订单验收问题。
突出产才融合,以“人才引擎”驱动“产业快车”
为将人才培养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东莞坚持产才融合,推动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及华为等龙头企业深度参与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更好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聚焦科技创新,服务大科学装置建设。东莞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与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阿秒科学中心合作建设大科学装置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截至目前已输送334名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院所的研究生参与散裂中子源二期和先进阿秒激光项目建设保障,培养装置运维、数据分析等紧缺人才。
聚焦产业创新,服务企业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在工业软件领域,东莞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围绕省重大科技专项开展工业软件人才培养,承担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和省、市各级工业软件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研究项目。在成果转化环节,共促成校企技术服务379项,联培研究生在企联培期间获得专利、新产品1063件,助力219家企业成长为国家、省专精特新企业,孵化科技企业5家。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郑发家在东莞诺丽科技公司联培期间,作为主要完成人获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入库和中国专利优秀奖。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林城在联培期间参与高强度全回收增产地膜先进制造与循环利用项目研发,获得广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协助联培企业获得宁德时代订单,形成近1亿元销售额。
“这种培养模式有效打破传统工程教育‘重论文轻实践’的窠臼,实现了‘真环境历练、真项目育人、真问题攻关’。”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高英表示。目前,东莞正加快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体系,建设一批国家级工程创新中心,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