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才工作 > 工作动态

江门新会:人才“活水”滴灌乡村振兴

时间:2023-08-22 11:36:01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10年前,还在澳大利亚求学的张彬宏肯定想不到,自己攻读完化学工程专业后,随即回到土生土长的家乡——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探索“鱼鹅柑橙生态共同体”项目,投身乡村振兴的广袤天地。

  从“90后”海归到“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张彬宏表示,选择并扎根新会乡村,是始于政策机遇,合于地方平台,久于发展共赢,“从创业初期,到农技提升,再到业务扩张,每一步都离不开党委、政府对乡村人才的重视、支持与帮助。”

  乡村振兴,关键靠人。近年来,新会深入落实“人才倍增”工程,在“引、育、用”上持续发力,通过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激发能量,推动越来越多如张彬宏般“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才,成为农村创新创业的主角。

  聚焦“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新会正持续用好“葵乡人才十条”“人才安居”等人才新政,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更广视野,引育乡村振兴重点支柱产业的农业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农村乡土专家、非遗传承人等,进一步撬动乡村全面振兴。

  海归青年变身乡村工匠

  广大青年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广袤乡村也是青年才俊施展才干的大舞台。

  2017年,张彬宏完成学业,归国返乡,创办江门市新会区古德生态农场有限公司。按照他的构想,农场定位是绿色生态现代化农业,初期项目锁定前景广阔的新会柑、新会橙种植。

  考虑到农作物的灌溉需要,张彬宏还盘下了一片鱼塘。新会柑树一般三年挂果,在此期间并无产出,他又将目光投向价格稳定、出栏时间短的马冈鹅养殖。然而,前期投入已耗尽资金,企业如何接续发展?

  在张彬宏步履维艰之际,江门市、新会区两级人才管家知悉他的难处,并及时帮助其申请低息贷款帮扶,以缓解资金压力。

  度过困境后,张彬宏更是全身心扑在提升农场的运营水平上。依托承包土地的地理优势,他创新探索出“鱼鹅柑橙生态共同体”项目,践行“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的立体循环、种养结合农业模式。

  2019年,在人才管家的推荐下,张彬宏携农场项目参与江门市“乐业五邑”创业创新大赛,并通过层层晋级,最终夺得金奖。

  “我不仅获得了大赛的担保贷款支持,还收获了专家团队的专业指导,比如,农场要逐步建立标准化的运营管理体系。”张彬宏介绍,目前农场面积约1000亩,其中新会柑种植基地约800亩,养殖基地可同时存栏3万余只马岗鹅,并已完善财务、物料等规范化管理。

  近年来,新会持续优化人才评价方式,探索开展新会陈皮、对虾等专业的乡村工匠职称评定工作,推荐优秀人才参加国家级、省级农村人才评优活动,全面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同时,精准培育乡村人才,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对高素质农民和农技推广骨干人才进行能力提升培训160多人次。

  “创业过程中遇到不少‘拦路虎’,但我积极参与各类提升培训、努力尝试各类创新创业比赛,更坚定了自己坚持扎根基层、深耕农业的信心和决心。”张彬宏是江门市三级人才,此前申报了留学归国项目资助,并获得二等奖。

  “弟弟受我的影响,2021年他在澳大利亚完成土木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业后,便回国与我做起‘兄弟档’,共同经营生态农场。”张彬宏还自豪地介绍,弟弟利用所学专业,实现了种植水肥一体化。

  “种好一棵新会柑树很讲究技术,传统种植模式沉淀了很多宝贵经验,我们要不断提升和创新,才能做精、做细、做强,实现高质量发展。”2022年底,张彬宏申报了新会陈皮专业的乡村工匠副高职称评定,并持续提高自身农技水平和管理质效。

  专家智库赋能产业升级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水产养殖专家陈金涛是葵乡篇章的书写者之一。

  去年5月,新会靶向引进全区首位农业博士陈金涛,开发“双循环”自动化养殖系统,推动脆鲷鱼等水产养殖周期缩短50%,单位产出提高约十倍。

  “传统的养殖方式需要频繁关注鱼料、水质和含氧量等变化。”新会区大鳌镇是水产养殖专业镇与集装箱专业镇的产业融合示范地,该镇党委委员谭荣波表示,如遇持续性强对流天气,养殖户还得寸步不离守着自家鱼塘。

  陈金涛渴望改变这种“靠天吃饭”的产业现状。为了吃透“双循环”自动化养殖模式,在新会区委人才办的搭桥牵线下,陈金涛常与国内外企业、部门单位、行业人才等进行深入交流。

  基于养殖模式、育成周期、产量增长等方面的探索经验,陈金涛带领中集渔业水产养殖团队,协同机械设计、环境工程、电气工程等领域近40位专业人才,探索出无抗生素残留的绿色养殖方式。“‘双循环’水产养殖系统换水率低,仅为原池水的5%—10%,特别适合养殖南美白对虾、鳜鱼、石斑鱼、加州鲈鱼等中高价水产品。”陈金涛说。

  今年以来,新会不断加大与清华大学、澳门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力度,用好产学研合作基地平台,建立乡村振兴专家智库,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不少于5个,推动陈皮、富硒食品、水产养殖等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壮大。此外,还与华南农业大学等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邀请农业领域专家学者到新会走访调研60多人次,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到乡村振兴一线开展社会实践4批41人次。

  基于此,陈金涛展望,渔业产业未来可依托本地丽宫水产产业园、5G养殖试点项目等进行“延链”,抢滩预制菜市场新蓝海。

  为吸引更多人才向乡村加速集聚,新会深入开展“引凤归巢”“对话新青年·高校面对面”等系列活动,吸引大学生返乡投身乡村振兴建设。同时,充分发挥好侨胞、乡贤宝贵人才资源,实施“百侨联百村”“百名党外专家献良策”行动,鼓励引导侨胞、乡贤回乡参与推动乡村规划建设、项目投资和产业发展。

  陈金涛是江门市二级人才,新会区二类人才,已申请江门高层次人才安居租房补贴4500元/月,以及引进博士、出站博士后生活补贴20万元。“今年,我打算在政府和企业的帮助下,依托本地优渥的人才政策,力争建成博士后科研创新实践基地,集聚更多青年博士投入产业升级项目,共同攻克难关。”陈金涛说。

  “一镇一业”培育葵乡人才

  新会,因盛产蒲葵,素有“葵乡”的美誉。经过千余年的探索,新会人将编织、绣花、绘画和印花等工艺融为一体,在葵艺产品的加工上有很高的造诣。

  “葵艺,过往作为一种职业,侧重于技术,如今作为一门艺术,侧重于文化。”廖惠林是新会葵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江门市一级人才,多年来投身新会葵艺的发掘、抢救、保护和传承。他认为,非遗人才培养,要跳出非遗本身,“我希望更多青年一代,能体验和传承葵艺文化,更寄望高层次人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新葵艺文创产品。”

  今年出台的“葵乡人才十条”持续释放政策红利,对入选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分别给予15万元、8万元、3万元、1万元补贴,有效集聚新会葵艺等非遗传承人才,帮助“老技艺”焕发新活力。2020年以来,新会新增区级以上非遗传承人23人,为全市最多。

  除了非遗人才培育,新会更深入开展“一镇一业”乡村振兴人才培育计划,以建设大湾区国际职教城为契机,引导院校围绕乡村振兴重点产业设置特色专业,打造乡村振兴人才摇篮,年内新增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技能人才不少于7200人。

  按照《江门市“十四五”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清单》划分,新会13支“十四五”人才队伍约153800人,其中农村人才31090人。

  《2023年新会区开展镇(街、区)“人才强基工程”的实施方案》的出台,推动镇人才服务驿站、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建设扩面提质,融合镇(街)人才卡功能。

  各镇纷纷也行动——《双水镇“双动力”人才培育工程行动方案》《古井镇高层次人才引进激励方案》《崖门镇英才计划加快建设“人才强镇”的若干措施》《沙堆镇高层次人才引进激励办法(试行)》等相继制定落实,实现人才工作向基层一线延伸。

  人才“活水”激荡乡村振兴“一池春水”。聚焦“百千万工程”,新会将深入推进“百企兴百村”,持续鼓励引导乡村致富能手、产业能人等“田秀才”“土专家”带头成立合作社、强村富民公司、富民工坊,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