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才工作 > 工作动态

梅州:发布“1+N”人才政策 以人才“活水”激荡高质量发展大潮

时间:2023-02-08 11:35:42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1月29日,梅州召开人才政策发布会,重磅发布“人才振兴16条”及“青梅计划”“金谷计划”“鸿雁计划”“宗匠计划”“桂竹计划”等“1+N”人才政策,向英才广发“求贤令”。

  这是继1月28日梅州组织收听收看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后的又一盛会,梅州六位市领导出席政策发布会,规格空前、阵容强大。

  2月2日,梅州市高质量发展暨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动员大会套开了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对人才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各县(市、区)接连召开人才工作会议。

  从高规格的发布会再到全市重点会议套开市委人才工作会,“人才”被摆在了前所未有的位置,无一不体现梅州奋起直追、竞标争先、加快振兴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彰显梅州求贤若渴、唯才是举的鲜明态度,释放爱才、敬才的强烈信号。

  人才是第一资源,得人才者,得竞争力、得创新力。开年即召开的梅州人才政策发布会,聚焦哪些人才发展困境?将如何推动梅州苏区加快融湾振兴、高质量发展?

  人才三“更”

  “1+N”重构梅州人才政策体系

  “今天的梅州比任何时候更需要人才,比任何时候更渴求人才,比任何时候更有条件成就人才。”在发布会上,梅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罗盛芬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天下英才发出热情邀请,诚邀各方英才认识梅州、汇聚梅州、扎根梅州、建功梅州。

  三个“更”凸显梅州对人才的盼与望、渴与求。梅州高质量发展暨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动员大会提出,要拿出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精气神,奋起直追、竞标争先,全力推动梅州高质量发展。

  战鼓激荡,催人奋进。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面对人才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层次不高、平台不足等问题,梅州曾推出过人才新政“20条”、博士人才引进“黄金八条”等政策,人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近两年引进博士数达到原有总量的87.7%。

  事实证明,人才等不来,主动为之是关键。

  进入新发展阶段,梅州迎来了加速融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迫切需要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优化升级的“1+N”人才政策涵盖了实体经济、乡村振兴、教育、卫生、文艺、体育等众多领域,内容可圈可点、振奋人心。

  罗盛芬介绍,“鸿雁计划”主要是针对实体经济主导产业提供人才支持,旨在通过政府引导,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进一批产业高端人才。

  “金谷计划”主要突出对乡村人才振兴的支持,鼓励引导更多人才返乡入乡投资创业。

  “宗匠计划”主要突出对企业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支撑,从技能人才培养、选拔、评价、发展等方面入手,培育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

  “青梅计划”主要突出对毕业生“回梅”“留梅”就业创业的支持。从高校、职业(技工)院校毕业生这一主体入手,着力破解梅州人口外流较多特别是青年人才缺乏的问题。

  “桂竹计划”主要突出对重点民生领域、特色人才领域的支持。围绕建强教育卫生文艺体育等各领域人才队伍,提出实施教育领域“春蚕工程”、医疗卫生领域“杏林工程”、文艺领域“百花工程”、足球领域“金靴工程”等四大工程,大力引才聚才,激发人才活力,着力构建人才发展“雁阵格局”。

  全面重新梳理、积极调整的人才政策,重构了梅州人才政策体系,对人才的需求也不仅局限于高端人才,对技能型人才、乡土人才等同样敞开了怀抱,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全新姿态。

  从五大人才计划涉及的内容来看,“青梅计划”“鸿雁计划”“宗匠计划”“金谷计划”主要聚焦实体经济、乡村振兴两大重点,这与梅州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把发展实体经济、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今后两大工作重点的目标一致。

  值得关注的是,“桂竹计划”聚焦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意在何为?从梅州市委书记马正勇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提到的“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就可找到答案。

  换言之,实体经济、乡村振兴是梅州发展的两大抓手,而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百姓生活更好,这是“1+N”人才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这一点来看,“桂竹计划”意义独特而又深远。

  政策三“最”

  立足梅州实际 人才工作松绑放权

  “目前企业发展急需引进高端人才,市里出台的人才政策正是及时雨,为企业引进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盈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魏福莹欣喜表示,该公司正在推进的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已进入公示期,很快将享受到“鸿雁计划”带来的第一批人才红利。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当前,梅州正在大力打造铜箔——高端印制电路板、稀土材料、新能源、新材料、先进材料产业集群、生物食品医药等,推动建材、电商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鸿雁计划’在起草计划的过程中,就广泛收集企业对产业高端人才的需求,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让人才与市场企业的需求高度对接,让引进的高端人才有用武之地。”梅州市副市长蒋鲲介绍。

  过去,在谁是人才的评判中,往往存在技能鉴定覆盖面不足、评价标准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梅州“1+N”人才政策打破传统,突出用户思维,推动人才工作松绑,谁是人才,用人单位、企业说了算,充分体现其开放性与包容性。

  “以教育部门引进人才为例,以往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是我们来制定,现在教育部门可以根据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编制引才高校(或紧缺专业)目录或岗位目录,符合条件的自主新引进人才,同等享受相应待遇。”梅州市委组织部人才管理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企业引才方面,企业每年可以自主引进1—2名人才,享受相应的人才政策。

  无论是从人才的定义,还是从奖补的力度广度来看,“1+N”人才政策称得上是梅州历年来最积极、最开放、最具有含金量的人才政策。

  在普惠性奖补方面,青梅计划设立人才落户奖,对35周岁(含)以下、符合条件的人才给予两千至3万元的落户奖励。

  在特定领域,鸿雁计划明确,对落户梅州实施重大产业发展项目的创新创业团队,给予300万—1000万元项目经费支持;对产业急需的领军人才,给予80万—200万元的项目经费支持;对特别重大的创新平品、产业发展特别紧缺的顶尖人才,可以“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给予支持。

  “做大人才总量,需要什么就引进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做到精准引才、靶向引才。”梅州深知,人才引育贵在针对性。对此,“1+N”人才政策充分立足梅州实际,结合当地发展的迫切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引育。

  比如针对技能人才比较紧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的现状,“宗匠计划”提出要推动校企合作,鼓励院校围绕产业发展要求,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支持技工院校与用人企业订单式定向、定岗培养技能人才。

  针对基层卫生人才引进难的问题,“桂竹计划”的“杏林工程”明确,实行基层卫生人才学历提升补贴政策,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人才学历从专科提升到本科的,对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才学历从本科提升到研究生的,给予相应的补贴。

  值得注意的是,在融湾振兴方面,梅州提出将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探索“人才飞地”建设,大力推进柔性引才、借智发展。

  从人才政府说了算到用人单位说了算,从外引到内培,从扩增量到提质量,梅州人才工作思维正在迎来一场革新,求才目光不仅向外,同时向内,不仅求量,同时重质。

  服务三“最”

  厚植养才沃土 让人才更有归属感

  “这里不仅有发展平台,更有归属感。”曾嘉文,梅州人,2021年7月份作为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到嘉元科技,成为该公司的研发人员。2022年8月,梅州市人才公寓揭牌,曾嘉文成了第一批入住者,解决了后顾之忧。

  以求贤若渴之心引才、以夯基垒土之举育才,以海纳百川之怀留才,梅州深知,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人才能不能留得下,关键要看一座城市是否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养才沃土。

  实施市级“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市级“三名工程”,实施“优秀校长培养工程”;完善人才跟踪培养制度,建立全市教育系统青年后备骨干人才库。

  建立面向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的农村创业园区和农村创业孵化实训基地;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免费或低价租赁为返乡创业提供场所。

  ……

  梳理五大人才发展计划,均可见政策对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的着墨。招才不是“一锤子买卖”,留人要靠软环境。今天的梅州“比任何时候更有条件成就人才”不是一句空话套话,而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

  事实上,去年以来,梅州不断加大人才发展环境的优化力度,通过建设人才公寓、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发放人才卡等系列措施,让人才获得感更加充实、让人才幸福感更有保障,让人才安全感更可持续。

  “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是梅州紧盯人才所思所盼所需打造的“五个一”服务机制,包含“一网、一窗、一区、一线、一卡”。

  “平台全面梳理和整合优化人才服务事项目录,打破了部门间数据壁垒,变‘人才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贴心、省心服务。”梅州市委组织部人才管理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各级部门积极当好人才服务员,让各类人才在梅州安心、安身、安业。

  其中,五华实践令人瞩目。2022年,五华县通过实施两轮“人才团圆计划”,调入72人,其中不乏珠三角等地区的人才,首次实现干部人才从“流出地”变为“回流地”。表面上看,这一数字并不大,但作为欠发达的山区县,这一数字来之不易,折射出梅州全市上下爱才尊才的良好氛围。

  “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孩子一路绿灯,就近就学。”苏薇,2012年通过梅州市高素质人才引进计划吸收到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管委会。两个月前,作为人才代表的她,在梅州人才卡首发仪式上领取到了属于自己的人才卡。

  “这是市委、市政府对人才‘高看一眼、厚爱三分’的举措,人才卡是一种身份认同,暖心之举让我们可以更安心地留在梅州,更好地为梅州苏区振兴发展、共同富裕贡献智慧和力量。”苏薇表示。

  “梅州将用心用情用力为人才提供最优质、最高效、最便捷的服务,让人才与梅州相互成就、不负相遇,共同开创梅州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是梅州对人才的郑重承诺,更是梅州对自身发展的坚定信心。

  在融湾振兴的催征号角声中,2023年,梅州以人才工作开新局,推动建设赣闽粤新时代苏区人才振兴发展试点,让人才“活水”激荡梅州高质量发展大潮,有为必将有所得。

  数看梅州各地人才工作亮点

  梅江区

  在全市创新实施千名大学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计划,首创“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粤菜师傅’研学基地”模式,建立校企合作33家,新建博士工作站2个。

  实施城市管理服务人才培养工程,培训中小学教师8695人次,培训医疗卫生人员4500人次,培训文化旅游体育人才360人次。

  梅县区

  实施“三农”人才培优计划,共培育高素质农民2083名,经省认定为乡土专家105名,获得乡村工匠职称24名。

  发挥产业项目对人才的吸附效应,在铜箔、家电智造、机械制造等领域引进全日制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27名,研究生以下人才3000多名。

  兴宁市

  引进华南师范大学青年优秀教育人才8人,定向培育医疗、教育类等人才52人,引进急需紧缺人才12人。

  开展各类职业技能提升培训3282人次,新获评高级职称405人,带动就业创业4583人,培训高素质企业家人才250人(次)。

  平远县

  利用“青梅计划”等引才优惠政策,指导盈华电子等优秀企业引进354名青年技术工人。

  指导各镇做好镇级人才信息入库,全县现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人才18806人,专业技术人员3291人。

  蕉岭县

  举办“耕耘者振兴计划”蕉岭县乡村治理骨干送教班、广州大学—蕉岭县“结对帮扶与乡村振兴”培训班等各类特色培训40多场次,培训5000多人次,着重培养农村人才,带动乡村振兴。

  “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扎实实施,每年开展各类职业技能提升培训1000多人次。

  大埔县

  通过进校园、传帮带形式,挖掘培育广东汉剧、广东汉乐、客家山歌等特色民俗文化人才727名、非遗传承人253人。

  建立起了3400多人的乡土能手、埔籍大学生人才库。

  丰顺县

  结合企业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推动建设博士工作站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

  培育和组建省、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1家,深化科研合作,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共建电声电子、食用菌、绿色饲料等产学研示范基地12个。

  五华县

  2022年实施两轮“人才团圆计划”,调入72人,首次实现干部人才从“流出地”变为“回流地”。

  在大湾区建立首个“人才飞地”,鼓励孵化成熟企业迁入五华产业园,目前12家企业和3个科研团队进驻。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