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才工作 > 工作动态

湛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时间:2022-01-25 13:00:44 来源:南方+
【字体:

  人才是强市之基,转型之要,活力之源。

  近年来,湛江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以人才“智高点”抢占高质量发展“制高点”,“人才生态”全面好转,“智力引擎”动能澎湃。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有生主讲“湛江湾实验室科学论坛第一讲”。 湛江湾实验室 供图

  在“一”上赢主动  塑造优势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从来都是事业发展的核心资源。

  处于发展黄金窗口期、机遇叠加期的湛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明白:唯有改革创新才能赢得主动!而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竞逐人才“智高点”,方能抢占高质量发展的“制高点”。

  那么,打开人才工作新局面的钥匙,又在哪呢?

  湛江的答案,是“一”——“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建立健全党管人才工作机制,推动各级“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蔚然成风。

  手握“一”字密钥,湛江一路通关——

  “一盘棋”推进政策改革创新。湛江市委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北部湾人才高地的实施意见》,20余个影响力大、含金量高的配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打造集聚高端要素资源“磁力场”。

  “一清单”健全述职考核机制。把人才工作纳入党委(党组)党建工作述职重要内容,建立重点任务责任清单,用“指挥棒”推动全市上下用好“第一资源”、激发“第一动力”。

  这一揽子政策,激起人才发展“一池活水”,让人才真切感受到了创新创业的无穷活力。“之所以选择来到湛江,就是因为湛江的人才发展环境越来越好,特别是这里给了我需要的工作平台和人才待遇,我相信在这里能够实现我的医学梦想。”湛江市第一中医院介入科主任卢均坤博士说。

  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发挥重要作用——湛江持续“落子布局”,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赢得主动和先机。

  在“引”上补短板  产才融合

  对于城市而言,最重要的是产业;而对于产业而言,最重要的是人才。

  近年,湛江人才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和不足,依然不少。其中一点,是科技创新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领军人才缺乏。人才储备上的“捉襟见肘”,让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少了一丝信心和底气。

  产业聚才用才的痛点,就是人才工作的发力点。唯有深层次推进产才融合发展,以人才链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才能托举产业链的“优”。为此,湛江紧紧围绕工业化、生态化、数字化融合发展和大园区建设、大文旅开发、大数据应用对人才的需求,精准对接,靶向发力,实施一系列重点产业人才项目,大力引进培养产业发展紧缺急需人才。

  ——依托“领航计划”引育高水平团队。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面向国内外带技术、带资金、带项目的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科研团队,成功引进“海洋声学与水下目标探测创新团队”等9个创新团队,引进了一批领军和紧缺产业人才。

  ——依托“项目驱动”集聚重点产业人才。依托国家、省重大人才计划项目,引育高层次产业人才450多名。实施“海洋产业人才振兴计划”三年行动,推动人才引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项目入选省“扬帆计划”专项支持第一档次。

  ——依托“揭榜挂帅”匹配紧缺急需人才。创新实施“揭榜挂帅”人才团队引育项目,在全市企业征集遴选出7项技术攻关难题和人才团队需求,向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张榜,推动技术攻关解决方案“竞争择优”,促进企业与人才团队结对子,解决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

  从单纯的“找人”“找资源”逐步向智力支撑、技术支持、项目合作一起引进转变,从“单一”引进向“团队”引进转变,湛江引才工作中的两大转变,令人看到了“思想破冰”的巨大力量,成就了产业发展与人才成长的双向奔赴。

  以产引才、以才促产,如今,引进一个人才、集聚一个团队、带动一个产业的“蝴蝶效应”正在湛江加速形成。

“2021年国家高层次人才服务行——走进广东湛江活动”在湛江举行。 湛江市人社局 供图

  在“育”上巧发力  精准滴灌

  每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万多人次,“定向班”“双制班”53个,“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累计培训27.92万人次……实施人才战略,既要重视“天边”,也不能忽视“身边”。近年来,湛江坚持人才引进与培育“双轮驱动”,这一个个数字,正是湛江重视“身边”人才的一个缩影。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植树种菜,讲究精准滴灌;培育人才,同样讲究“精准滴灌”。精准,就是近年湛江育才的“关键一招”。

  ——以“上山下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大力实施高素质精勤农民培育、乡村工匠培育工程,加快培养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等领域人才。每年培训乡村规划、乡村旅游、电商物流等农村实用人才1万多人次。推行干部结对镇村帮扶人才培养模式,选派1230多名处级、科级干部驻镇帮镇扶村,专项招录236名选调生匹配派驻村任职2年。湛江“人才上山下乡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经验被中国组织人事报头版关注。

  ——以“专项支持”培养青年人才。不断完善青年人才培养机制,实施青年人才创新产业项目,以财政补贴、金融扶持等支持方式,为青年人才提供全周期创新创业服务。通过博士博士后人才专项支持计划,引进培养一大批博士博士后创新人才。

  ——以“订单定向”培养卫生教育人才。实施卫生人才建设“登峰计划”“百人计划”,制定公共卫生人才发展18条措施,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成功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医院行列。建立市、县两级教师发展支持体系,深入实施“强师工程”,培养了一大批名校长名教师,其中省级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以“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探索构建“校企双制”“企业新型学徒制”、共建实训基地等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出陈学军等一批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

  在红土大地上,各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形成蔚为可观的人才大军。

  在“用”上搭舞台  人尽其才

  人才引回来了、育出来了,不是撑“门面”用、当“花瓶”摆的,关键是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为了让人才大展身手,湛江加快项目、平台、人才等创新资源的一体化配置,打造人才创新创业“强磁场”,搭起了百花齐放的人才舞台。

  ——发挥重大创新平台“战略支撑”优势。加快湛江高新区建设,以创新驱动、产城融合、人才培育为引领,建设国际一流海洋创新中心、“粤西数谷”大数据产业园。推进湛江湾实验室建设,围绕深远海智能装备、绿色能源和生物医药等领域设立20项科研专题,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外籍院士共9名,全职引进领军人才11人,林君院士全国唯一院士工作站及刘少军院士工作室落地建设。

  ——发挥高端创新资源“倍增叠加”优势。推动建设湛江海洋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深圳鹏城实验室人工智能开源创新平台鹏城云脑—湛江分中心等平台建设,积极创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新型研发平台,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十二五”时期增长7倍,省级重点实验室数量位列全省第五。“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落户湛江。

  ——发挥高水平人才交流平台“聚才引智”优势。成功举办国家高层次人才走进广东湛江、中欧海洋生物科技论坛等国内、国际学术活动238场。举办两届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全方位对接“双区”“双城”“双合作区”和海南自贸港,深化广州、湛江“核+副中心”动力机制,在推动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急需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深入合作。

  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湛江甘蔗研究中心(广东省科学皖南繁种业研究所湛江研究中心)博士李聪对湛江“用才之道”,有着千里马幸遇伯乐之感:“我们这种刚毕业的博士,工作一两年能拿到一个这样的项目是很难的,湛江这边就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我们需要任何的实验用地、实验仪器,只要我们需要单位都能够提供。”

湛江市“粤菜师傅”星级厨师认定评选活动现场。张锋锋 摄

  在“留”上出实招  近悦远来

  “留才难”,一直是湛江人才工作面对的一大难题。有数据显示,受粤港澳大湾区“虹吸效应”影响,湛江籍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返湛留湛的仅占55.9%,近三年来湛江X市培养的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超过50%地到大湾区就业。

  人才竞争的背后,实质上是“人才生态”的竞争。

  湛江现有红树林9960公顷,占全国红树林面积33%,为候鸟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源和安静的栖息地。人才如候鸟,同样需要这样的“湿地环境”,包括产业环境、发展前景等,其“最大公约数”折射出一座城市真实的“人才生态”。

  如何扭转“留才难”的劣势?“红树林之城”湛江,着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开展“人才卡”优才服务。持有湛江市高层次人才卡的人才可享受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安居保障、金融服务等15方面的优惠民政策注重通过简政放权破解人才发展束缚,职称改革突出放权松绑,让人才拥有更多获得感。

  ——打造人才驿站服务平台。积极拓展人才驿站服务网络,形成“市总站+分站(市县镇村)+服务基地”的全覆盖布局,形成人才交流、项目对接、成果展示、信息发布等全链条服务模式。

  ——常态化联系服务专家人才。积极发挥党委在人才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各级领导带头联系人才专家。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引导广大人才坚定理想信念、增进政治认同。

  ——推动“我为人才办实事”。对服务人才重点事项实施台账管理,加强跟踪督办。各地各部门齐心协力推动解决一批人才呼声高、期盼大的问题,共同构筑了优质的人才生态,激发了全市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

  “湛江在人才这方面支持挺大的。”广东医科大学海洋医药研究院博士杨渭光对湛江留才政策赞不绝口,在他眼里,“人才公寓”“博士补贴”等让他感到暖心,“这些政策都是留住人才的好方法”。

  激活本土人才“存量”,扩大来湛人才“增量”,压缩优秀人才“流量”,释放各类人才“能量”——在一众“量”的积累中,湛江迎来了人才工作“质”的飞跃。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近三年每年投入人才工作资金2亿元以上;全市有各类研发机构366家,新型研发机构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4家,省博士工作站2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市、县级人才驿站平台14个;成功组建省市创新创业团队20个,实施32个县级人才工程项目,认定高层次人才8493人;全市大专以上学历人才61.56万人,比2010年增长72.8%……不经意间,随着一个个数字跃动,湛江人才工作全面开花。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当前,湛江以工业化、生态化、数字化深度融合的理念引领发展,在加快大园区建设、推进大文旅开发、深化大数据应用中塑造后发崛起新优势。“三化三大”的推进,更加需要爱才敬才、引才聚才、用才成才。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落实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健全一流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培育聚集一批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给湛江人才工作照亮新征程、催征再出发。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红土地上,以“国之大者”的高站位,加快推进人才强市建设,让广大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让各路高贤聪明才智竞相涌流,为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全力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新时代的湛江,正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