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才工作 > 创新实践

以一流机制聚集一流人才 创新先行,看深圳

时间:2020-08-17 15:55:28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体制,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特别是随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日益蔓延,“逆全球化”思潮持续升温,国际人才流动不断受阻,关键核心技术成为国际竞争的重中之重。

  关键领域的人才供给不“掉链子”,经济社会发展才能不被“卡脖子”。深圳聚焦与国际接轨的一流人才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释放人才动能,着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

  落笔“科创双中心”,以“大块头”孵化大智慧

  今年4月,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正式落地深圳,这是深圳首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也是我国医疗器械领域唯一的国家创新中心。创新中心主任郑海荣表示,该中心将打造创新、创业、产业融合的全球开放创新平台,致力于突破制约医疗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推动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抢占全球医疗器械技术与产业发展制高点,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和疫病防控国家战略体系提供技术保障。

  关键核心技术要取得突破,离不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大块头”硬件支撑。今年,深圳落笔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创双中心”,出台了《关于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集中布局建设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重点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科学城也是人才之城。光明科学城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引进、薪酬、考核、科研管理等机制为牵引,探索实行“包干价”引进首席科学家及团队成员,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沿途下蛋”,着力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的科技研发新体系,催生实现重大科学突破和引领产业发展的新成果。目前,脑解析与脑模拟等6大装置和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等7大平台已确定落户光明科学城。

  与此同时,深圳还以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为依托,积极探索深港协同开发模式,创新科技管理机制,促进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动;以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为载体,集聚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超过4万名高校师生构成深圳发展的强劲“智核”。

  “我们研究院拥有11名外籍人士,包括来自日本、瑞典、意大利的教授,呈现国际化的人才结构和发展方向。”中国科学院院士、福田国际量子研究院院长俞大鹏说,研究院在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成立以来,已吸引了200多位研究人才,与深圳本地的企业一起合作研发,未来还将和欧洲、日本的优势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

  截至目前,深圳累计建成基础研究机构12家、各类创新载体总量突破2600家。大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大学集群已形成全领域、大纵深、多层次“科研矩阵”,推动原创性有重大影响力的科技成果持续涌现。

  绘就制度创新图景,以树“嘉木”汇聚金“孔雀”

  光峰科技是激光显示领域代表性企业,去年成功登陆科创板。公司创立之初,正面临寻找投资人的困境。这时,深圳实施“孔雀计划”,公司获得1000万元没有附加条件的团队项目资金支持。“这1000万元让项目运转了起来,也增加了投资方的信心,使企业融资进入良性循环,从而吸引了一大批来自海内外一流学术机构和企业的高科技人才”,公司负责人表示,正是由于良好的政策和营商环境,公司才能潜心专注研发,开发出全球第一项产业化的激光显示技术,并建立了以数百项全球核心专利为基础的知识产权体系,成为国际上掌握显示技术核心知识产权的首家中国企业。

  光峰团队是“孔雀计划”首批入选团队之一。孔雀团队评选不唯论文、职称、学历、奖项,强化与产业发展规划、原始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相结合。截至目前,全市引进孔雀团队172个,集聚了一大批国际高端人才,带动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一系列世界级创新成果从深圳走向全球。普门科技等在科创板上市,云天励飞等发展成为独角兽企业。

  深圳先行先试深耕“改革试验田”:在前海试行境外高端人才15%个税优惠政策基础上,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推出先行先试的改革举措,降低执业门槛,实行资质认可、合伙联营、项目试点、执业备案等特殊机制,并在全国率先落地实施港澳居民免办《台港澳人员就业证》且允许购买公积金,营造接轨香港的优质生活环境;鼓励港澳青年来深创业,设立前海青年梦工场,引进孵化平台12个,孵化港澳创业团队199个。

  此外,深圳还首创知识产权保护社会参与机制,加快人才引进“秒批”改革,在全国首设深圳人才日,建设全市统一的人才综合服务平台,组建人才服务专员队伍,为杰出人才提供“一对一”贴心服务;在深圳湾畔建成彰显城市精神的全国首个人才主题公园,不断推动以环境、文化引才聚才的转变。

  激活科研“一池春水”,以新模式释放新动能

  今年,深圳打造的基础科研机构鹏城实验室正在推进建设“鹏城云脑II”。这是基于国产通用CPU和AI处理器的大规模智能算力平台,总算力达到1000Pops。基于鹏城云脑,建立形成了集算力、算法和数据一体的网络智能基础开源开放平台,帮助数十万相关领域科研院所和企业科研人员开展科技创新研究。

  鹏城实验室实行全新机制:形成了“不定编制、不定级别、社会化用人”的新型事业单位法人管理体制;“政府所有、自主管理、主任负责”的运行管理机制;“重点项目+前沿探索”的双轮驱动科研管理模式;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形成“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权益分享”的共建合作模式;实行科研人才“全职+双聘”为主体、“兼聘+临聘”为补充、“科研+管理+技术”分级分类管理、市场化激励的用人模式;以及“目标一致、委托研究、联合攻关”的协同创新模式。这样的体制机制创新实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立一年多以来,鹏城实验室迅速集聚海内外专家1700多名,为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深圳培育发展了多家像鹏城实验室这样的新型创新载体。他们是在传统高校成果转化机制之外,不完全像大学、不完全像科研院所、不完全像企业,也不完全像事业单位的“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成为知识产业碰撞“火花”的有效平台。在这样的单位里,人才活力释放更加充分,项目投入更加自主、资源配置更有效率、产品需求更加贴近市场。

  比如,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采取研发团队分享技术股权、管理团队合法持有股权等激励机制,实现了无财政拨款、依靠市场配置资源、自我造血滚动发展的投入机制。研究院院长嵇世山说,该院至今已成功孵化了2500多家企业、20多家上市公司。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则另辟蹊径,实行“编制到岗”模式。只有到了这个岗,才有这个编制;离开岗位,编制随之没有。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极大激发了人才活力。12年来,先进院承担了深圳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个基础研究机构,累计申请专利8000余件,发表论文近万篇,累计孵化企业近千家,为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走出一条新路。

  打造政策“沛雨甘霖”,以惠企业助推攻难关

  近日,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发展迎来新“高光时刻”。“减税降费给到企业更多实惠,我们发展的信心更足了。”拟赴科创板上市的芯海科技财务负责人谭兰兰介绍,该公司每年坚持将收入的20%左右投入到技术研发当中。

  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是深圳的支柱产业之一。2019年深圳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近1.5万亿元,其中,软件收入超过7000亿元。在这个“信心比黄金还要珍贵”的非常时期,深圳出台了《关于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企业人才团队发展和核心技术攻关。这些政策显示了深圳爱才惠企、攻坚克难的坚定决心。

  近年来,深圳不断优化创新政策体系,进行人才立法,出台《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并相继推出“促进人才优先发展81条”“鹏城英才计划”等一系列政策,着眼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全链条、人才布局各领域、人才发展各层面,推动人才智力转化为创新成果。

  去年7月,深圳出台“科技计划改革22条”创新举措,推行项目推荐“悬赏制”、评审专家“邀请制”、项目评审“主审制”,以更加符合科研规律的方式支持人才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今年面对疫情影响,深圳出台了“惠企16条”,通过减免、补贴、缓缴等多种方式为企业直接减负超600亿元。联合深圳中行推出“战疫人才贷”专属融资服务项目,为参与抗疫的人才企业提供最长10年、最高3000万元的低息贷款,40余家人才企业成功获批贷款3.3亿元。

  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深圳经济特区1980年建立之时,全市只有2名技术员,1名拖拉机维修员和1名兽医。截至目前,深圳科技大军人数超过200万人,全市高层次人才总数超过1.6万人。今年上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深圳GDP增速从一季度的-6.6%到上半年的0.1%,走出一条“V”形反转曲线,展现了经济发展良好韧性。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重要节点上,深圳将以此为新起点,不忘初心再先行,牢记使命作示范,以一流人才发展机制营造一流人才生态,集聚国际一流人才,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不断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