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才工作 > 创新实践

中山:从博士进村看头号工程

时间:2024-01-08 11:44:47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五桂山南麓,煦日暖阳、柔风习习。

  比起传统的周末项目——爬山,来自广深莞珠的年轻人更青睐一个刚兴起的网红“打卡点”。从中山市区出发顺着坦洲快线驶入桂南村的乡间小路,香樟树林旁,就是刚开发不久的村落——旗溪村。

  这个不足260人的小村庄,不仅集聚了来自英国剑桥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硕博人才,成功孵化了18个“新农”产业项目,还吸引了博士进村安家立业。

  当乡村民宿变身“博士楼”,田间地头迎来“新农人”,中山222个乡村的蝶变,不经意间也成为了珠三角实施“百千万工程”的生动注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过去一年来,面向区域协调发展任务最繁重的农村,广东122个县(市、区)、1609个乡镇(街道)、2.65万个行政村(社区),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以“头号工程”的力度助推乡村振兴。

  奋起“百千万”,激活“潜力板”,珠三角各地正奋力建设美丽乡村,将经营美丽乡村、共享美丽乡村融入“百千万工程”的宏大图景中。

微信图片_20240108103227.jpg

  纷至沓来的“新农人”

  走进村子,远远望去,旗溪生活农场内种植着迷迭香、洋甘菊等作物。近年来,这些作物被手工制作成香草茶、天然洗护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旗溪生活农场的创始人郝冠辉说,去年农场年销售额达到100余万元,今年若能伴随着周边游发展,营收将会更好。

  农业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收益低,这是很多普通人对农业的认知。为什么郝冠辉会来到异乡旗溪村经营生活农场?“为了重现理想中的生态乡村。”郝冠辉说。

  过去,旗溪村以代耕的模式,将土地出租给外地农户,种植果树用了不少化肥农药。“不仅经济效益低,而且到处都是农药味,这让大家不愿意留在乡村。”郝冠辉说。

  为了重现理想的生态乡村,郝冠辉在中山五桂山脚下启动了旗溪生活农场创业项目。

  盛产沉香的五桂山适合种植香料作物。于是,农场夏天就播种香茅、洛神花、姜黄,冬天种植洋甘菊、羽衣甘蓝和甜菜根。香料自身的芳香物质就驱走了虫害,种植也实现了无农药、无化肥。通过对香料作物进行二次加工、开办制作茶包、肥皂和纯露的体验课程,郝冠辉积极地在农村发展加工业和文旅项目,逐步将农场发展成为三产融合的特色项目。

  近年来,旗溪村的化肥农药消失了,环境改善了,生态农业发展起来了。凭借社交媒体的传播,旗溪村不再隐匿在偏僻的小山村。它筑巢引凤,迎来了一批来乡村创业的年轻人。

  2017年,媒体人吴娟从报社辞职,在旗溪创办了叮咚荒野学堂,她带着孩子们观察、探寻身边鸟类、植物与昆虫,开办了自然教育机构。2018年,梁迎在国外完成硕士学业后,也选择来到旗溪创办舒米学苑,带动了一批年轻人开办自然体验课程。

  2021年,刘昆在桂南邂逅了一段“田园牧歌”式的度假。随后,刘昆在旗溪村租下15亩地,投入1000万元,创建了“原野之上”品牌,业务涵盖民宿、餐饮、体验、文创等板块。

  2023年,建筑设计师王慈航从广州搬到了旗溪村生活,创办了建筑设计工作室。

  人流量大了,咖啡馆就好经营了,咖啡馆的Danna成为了网红老板娘。“她的手工面包,以前是不预约吃不上,现在是预约了也吃不上。村头巷尾的民房,过去租金1000元/月都无人问津,现在涨到了3000元/月,却‘无房可租’,比城区的房子租金都要贵。”在郝冠辉眼里,一个属于年轻人的生态社区正在形成。

  纷至沓来的乡村“新农人”,形成了一个自带“引力”的新社群。

  网红村里的“博士楼”

  “上菜啰!这碗汤趁热喝。”青山翠竹环绕下,11号特色民宿里传来了村民秀姐的吆喝。冬天起风了,房前树影婆娑,这座仿佛建在宫崎骏笔下的民宿就是村民口中的“博士楼”。

  近年来,这里陆续被90后上海纽约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张亮亮、70后香港理工大学吴颖等多位博士租住。这桩趣事一下子在村头巷尾传开了。“博士楼”渐渐成了这间民宿的代号。

  不少人好奇,这些前赴后继来到旗溪村的博士生们,在村里都做些什么?

  吴颖的答案是创业。

  多年前,11号只是一栋自住房屋。“虽然‘一家三口’住不了那么多,也没想过开民宿。”作为60后的秀姐戏称,“开民宿是一场意外”。她一度认为,这是年轻人才能做的生意。

  直至两年前,为寻找研究案例,吴颖来到旗溪村。她不仅租住了秀姐的房子,更给了秀姐开办民宿的建议。吴颖说,自己是华南师范大学的一名老师,长期研究小微旅游企业和创业者,希望通过实践探索,为乡村寻找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在吴颖的帮助下,秀姐重新装扮了自住房,并注册了“旗心民宿”,开启了自住与民宿经营两不误的模式。如今,“旗心民宿”一楼短租给游客或长租给博士生,二三楼则自用。

  “这就是‘生活方式创业’。这种模式既能保留乡村原有生态,又能助力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吴颖说,“博士楼”是旗溪村第一个“生活方式创业”的经典案例。如今,为了帮助本土村民摸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吴颖在村内创业并开设了“旗溪驿站”。除了在广州教学外,吴颖都一头扎进村里,走村串巷与当地村民探讨创业模式与商业理念,与旗溪村的村民们“打成了一片”。

  当然,博士在村里也不只有创业。在张亮亮看来,“这里有值得探寻的课题!”2023年秋天,曾经在“博士楼”长住的张亮亮再次回到村子。这次她带着18名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国家的上海纽约大学学生来到旗溪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这次旅程,他们更注重关注转型期中国城乡逆向迁移和基层教育的创新。

  对于清华大学气候变化经济学专业的在读博士Florent来说,这里能够安居。“我就是要找这样一个地方生活。这里有生态农场、有和善的阿姨们。我每天最期待的就是和其他‘生活合伙人’一起给农场干活。”法国人Florent说,老村民们都叫他“老傅”。为纾解学业压力,他已经在桂南旗溪村生活了一年有余。

  一座“博士楼”,仅仅映射出五桂山南麓乡村人才集聚的冰山一角。

  抓住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机遇,旗溪村走出了一条人才引领、文旅驱动的乡村振兴路。短短几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已经聚集了50多名高学历新村民,成为年轻人周末露营休闲的“网红打卡点”。

  绿谷深处的“合唱团”

  珠江口西岸的一个传统小村落,何以汇聚诸多海外青年人才、湾区创业者?

  放眼粤港澳大湾区,五桂山脉孕育了难得的“绿谷”生态,拥有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唯一连片山系,森林覆盖率达81.2%。深中通道、南中城际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通车后,这片世外桃源,距离大湾区城市仅1小时甚至半小时车程。

  得天独厚的生态区位优势,让这个小村落持续释放“湾有引力”,吸引了众多海内外人才,成为中山乡村振兴的一个独特样本。

  扎根乡村6年的“新农人”郝冠辉坦言,乡村发展首要的是人。为什么年轻人愿意选择旗溪村?

  “因为旗溪村不仅是一个生态乡村,它更成为了年轻人组建社群的载体。每逢周末,这里举办乡村合唱团、分享会、观影会。这里拥有我们的事业,也有社群氛围,形成了年轻人的集群效应,吸引了一群又一群年轻人过来发展。”王慈航说。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五桂山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基层工作人员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政策集聚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将五桂山打造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样板区和乡村人才振兴的示范区。

  为了给“新农人”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中山市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基地“旗溪创谷”在桂南村成立。“旗溪创谷”将构建“互联网+农业”与现代文化旅游业的整合空间,开启一扇湾区创新创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示范橱窗”。中山市、镇(街)两级每年筹措100万元专项经费,保障“旗溪创谷”的建设管理和就业创业扶持补助。

  如今,旗溪村正建设成为一个综合性创业园区。“我们计划入驻园区,租用一个园区厂房,扩大香料作物的加工制造。”郝冠辉说。

  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曾不止一次带队走进田间地头,频繁与青年座谈交流。他说:“乡村振兴也是一场攻坚战,农村经济现状怎样、产业振兴走什么路、文化振兴怎么搞活、基层治理水平如何提升,都是现实课题,需要更多青年人才带着知识到农村基层去研究实践。”

  建设“百千万工程”,是为了富强百千万,也是为了幸福百千万。当“百千万工程”的春风吹拂岭南大地,各市因地制宜,纷纷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热潮涌动的活力珠三角,正在加快描绘一幅幅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图景。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