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人才组团下乡 激荡县域活力
雷州市覃斗镇流沙港海域辽阔、渔船如梭。来自广东海洋大学雷州海水珍珠科技小院的10多名研究生扎堆在流沙珍珠养殖基地,和渔民一起开展马氏珠母贝清理、切片、插核等工作。
扎根于农村大地的科技小院,已成为储备人才的重要路径,这正是湛江实施“百千万工程”人才支持专项行动的一个缩影。
当前,湛江围绕基层产业所需、技术所需、人才所需积极精准引育用好各类人才,大力开展“人才平台赋能、人才入县下乡、人才技能培育”三大专项行动,为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实施注入鲜活血液与澎湃动力。
平台赋能精准聚才
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新活力
乡村振兴,人才为本。湛江构建人才共享机制,推进县镇村人才驿站体系建设,建成全市10个涉农县(市、区)及56个重点帮扶乡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逐步推进村级特色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建设,促进基层人才服务平台增量提质。
依托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湛江开展海洋产业高层次人才服务基层服务企业系列活动,组织广东海洋大学、岭南师范学院、广东医科大学等驻湛高校涉海专家走进10个县(市、区)人才驿站、重点镇和重点企业,通过召开讲座、现场技术指导等形式,一对一针对性对基层企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湛江强化人才工程项目牵引,支持县(市、区)围绕加快县域产业培育转型,设置县域人才项目,持续引进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研发人才、产业人才和创新团队。
依托县级海洋产业人才项目实施,全市第一家在企院士工作站——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林浩然院士工作站成立,建立特色名优海水鱼良种培育及规模化养殖的全产业链“育繁推”研创平台。
聚才聚智,建设区域人才创新创业平台至关重要。湛江支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在县域布局建设乡村振兴技术服务平台,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
与此同时,湛江支持县(市、区)在珠三角地区建立“人才飞地”和“离岸人才中心”,创新引才用才模式。其中支持粤海集团成立了广州粤海研究院,一年内引进博士5人、硕士研究生9人,围绕饲料生产攻关多项技术问题。
入县下乡科学用才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这个暑期,由中山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和岭南师范学院四所大学7支团队180多人组成的“三下乡”团队来到遂溪县草潭镇,用画笔为墙体穿上新衣,用义诊义教为当地群众传递快乐与便利。
乡村振兴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在于人才到不到位。湛江持续推动科技人才、医疗卫生人才、名优教师和青年人才下乡、返乡、兴乡。
在科技方面,湛江建立拥有755名专家的农技推广师资库,开展专家乡村行活动,将农业专家选派到产业园及产业链上,目前共派出茶叶、水果等产业类别专家人才、科技特派员2.3万人次。
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湛江实施三甲医院组团式紧密型帮扶项目,近两年为16家升级建设县级公立医院、7家中心卫生院分别储备卫技人才724人、252人,并实施卫生首席专家下基层项目和执业医师服务基层项目,每年安排不少于100名执业医师在县级以下或对口支援医疗卫生机构服务。
与此同时,湛江持续深化“两帮两促”行动,每年引导近2000名城镇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与乡村学校交流,联合岭南师范学院招募1000多名“云支教”志愿者,打造一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庭教师”志愿者队伍,完成对30所乡村学校、3600名乡村青少年学生“一对一”在线关爱服务。
此外,湛江深入实施山区计划——广东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乡镇一线、乡村学校常态化志愿服务力量达800名以上。依托驻湛高校,湛江还组建68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159支“三下乡”实践队伍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湛江市委组织部每年与广东海洋大学合作,已选派10批共23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到地方单位开展实践锻炼。
技能培养系统育才
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近年来,全市中心工作部署到哪里,人才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一系列人才技能培训项目在雷州半岛的广袤乡村百花齐放。
围绕产业发展所需,湛江大力实施产业人才技能提升项目,目前已建立县级海洋产业人才培训平台16个,累计培训海洋产业人才16280人。在“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中,湛江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1993人次。近三年来,湛江培训农村电商人才13157人次,推动遂溪县获得“国务院农村电子商务激励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两个“国字号”荣誉。
针对医疗卫生领域,湛江实施县(市、区)级人民医院专科培训、全科医学诊疗技能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等六大板块培训项目,线上线下相结合进行培训,全市近两年共计培训全科医生823名。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本土优秀人才就像“牛鼻子”。湛江依托“学校+基地+农技站(中心)+远程教育+科技下乡”五位一体培训体系,每年培训“土专家”“田秀才”等农村实用人才1.2万人次,淬炼乡村振兴“先锋军”。
当前,湛江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强化“电商教学+农业实训教学”的教学方法,培训农业经理人等4619人,构建“政府+农垦+农业职校+人才驿站”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