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走向振兴的“红色村”

揭阳普宁:什石洋村“红色资源”激发活力

时间:2021-11-02 12:00:57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字体:

  穿过红色长廊、瞻仰五星雕塑、倾听红色故事,漫步广东普宁市大南山街道什石洋村,绿树清渠、游鱼白鹭、老屋青瓦、白墙彩画、红色印记争相辉映……一幅美丽的画卷徐徐展开,优美的乡村景色及浓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让人流连忘返。

  几年前,什石洋村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乡村,村道泥泞崎岖、溪边杂草丛生、老屋破旧不堪。近年来,随着红色村建设、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的全面铺开,什石洋村村容村貌实现质的飞跃,摇身一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村。

  大南山是广东省著名的革命老区,什石洋村是大南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村庄革命历史悠久,村内红色资源丰富,革命历史旧址多达11处。村现有总人口1156户5684人,党员84人,设党总支部,下设2个党支部。2016年什石洋村被定为省定相对贫困村,2018年被定为广东省“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建设第一批试点对象。近年来,什石洋村党总支部团结一致,在打响红色党建品牌上不断下功夫,坚持把“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建设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等统筹推进,推动红色村走向振兴,取得良好成效。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广东省红色村党建工程示范点”“广东贫困村创建名村”等荣誉称号。

  挖掘红色故事感党恩

  革命斗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徐向前、李富春、邓发、古大存、方方等领导人曾在大南山指导革命斗争,期间什石洋村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为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普宁市组织人员,通过查阅历史资料、走访老党员等方式,广泛收集掌握发生在什石洋村的红色革命故事,整理形成什石洋村红色史料,广泛开展红色教育,引导全市广大党员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早在大革命时期的1926年,中共普宁县支部便派党员黄质庵到什石洋村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员并建立党支部,拥有党员30多人。同时建立村农会,农会会员达120多人。村农会领导农民开展“二五”减租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后,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村民仍坚持掩护县农军大队长何石带领的部分农民武装在大南山上开展斗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什石洋村在中共普宁二区区委书记陈宇任的领导下,重新恢复党组织和革命活动,1927年9月建立农民赤卫队,并先后派赤卫队员和担架队员100多人参加三打果陇与和尚寮等反动据点的战斗。1928年2月,当彭湃夫妇率领打胜仗的红军归来时,受到大南山各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慰劳,彭湃夫妇和中共普宁县委领导曾驻在村里,彭湃及夫人许玉磬居住在蔡国元故屋,领导全普宁县的革命斗争;2月13日,普宁县苏维埃政府在陂沟村振声学校成立后,设址在什石洋村辉祖祠办公达2个多月。之后在敌军疯狂进攻大南山时,全村虽遭多次烧杀蹂躏,但村民们心向共产党和红军,坚强不屈,与敌军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党组织派陈焕新同志到什石洋村重新发展党员,于1938年底重建党支部,由蔡应甲任支部书记,同时成立了党领导的青抗会等抗日救亡团队。中共潮普惠揭中心县委领导人陈初明、罗天、林川、方东平等领导人先后到村指导斗争。1940年12月至1942年9月,中共普宁县委领导机关驻于蔡应甲大屋,党组织掌握了村里的领导权。县委还在什石洋石头圩开办了合兴泰粮店,作为情报交通站。什石洋村真正成了县委革命据点。1945年初,由村党员提供情报,普宁党组织派员化装智取了国民党普宁兵团解散时寄存在村里保长蔡英仕家的78支步枪和4箱子弹。收缴的国民党地方团队枪弹,为抗日武装队伍解决了部分武器装备问题。此后,村党组织动员青年积极投入抗日武装斗争,为创建大南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作出了应有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普宁县委领导人李习楷、李雪光、张希非曾到什石洋村指导工作。什石洋村党员经过整顿教育,与陂沟村党员联合成立陂洋党支部。党支部书记蔡应甲以保长身份为掩护,带领群众继续开展革命斗争。1947年10月,潮汕人民抗征队挺进大南山后,全村有10多位青年参军参战,为建立大南山革命根据地,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而英勇战斗。1948年村成立民兵组织,1949年成立共青团支部。什石洋村仍然是党组织和抗征队、武工队的活动据点,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建强红色堡垒筑根基

  什石洋村党总支部充分发挥红色党建优势,进一步夯实党建基础,努力打造坚强有力的红色堡垒,推进乡村振兴。一是不断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深化推进“抓镇促村”党建工作责任制各项措施,抓细党建示范村先行点建设。持续优化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努力推进“一站式服务”,确保“一次性办成”。二是不断提升“两委”干部战斗力。2021年村“两委”换届新进“两委”干部3名,其中女性1名,35岁以内1名,本科学历1名,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战斗力进一步提升。认真学习《普宁市村(社区)“两委”干部工作手册》等,提升业务能力水平。三是不断强化红色阵地引领力。2018年,什石洋村党总支部以实施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为统领,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不断整合红色资源,实施“一一五一”建设规划,即打造一条“红色道路”、一条“红色文化长廊”,修缮辉祖祠、蔡国元故屋、蔡应甲大屋、蔡英仕旧屋、合兴泰粮店旧址等5个红色革命旧址,建设一个党员活动和教育“红色阵地”。2020年12月,什石洋村被定为“广东省红色村党建工程示范点”。2021年,什石洋村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深化“红色村”建设,实施“红色大南山”主题雕塑建设、育德小学展馆改造工程建设,同时充分发挥示范点辐射作用,协助推动大南山街道红色村连片升级打造工程建设,不断强化红色阵地影响力及党组织凝聚力。

  引育红色产业促发展

  过去,由于地少人多,什石洋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1亩,主要农产品时蔬和番薯均未能形成规模化生产,制约了该村的整体发展,多年来村民收入较低,村集体收入严重不足。随着“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的实施,村党总支部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向“红色资源”要生产力,用“红色资源”激活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一是开发“红色旅游”,激发乡村活力。在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旅游+”等方式,将红色文化与村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各类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以庆祝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开展党史和红色故事宣讲等5项活动,激发乡村活力。

  自红色村初步建成以来,前来旅游参观、接受红色教育的党政团体、学生、党员和游客约800多批次,达6万多人次。二是探索“红色农业”,发展生态经济。在红色长廊打造黄皮观光园,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将农业观光与劳动体验相结合,逐步推广旅游观光生态农业。鼓励村民因地制宜栽种作物发展体验式农场,丰富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改变村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提升集体经济及农民收入。三是建设“红色商铺”,推动商贸发展。在红色党建的引领下,什石洋村通过“党总支部+项目+贫困户”的模式,利用扶贫产业、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试点村等专项资金,投资800多万元建成农贸市场一、二期扶贫造血型产业项目,实现年租金创收约130万元,为村集体每年增收约70万元、贫困人口每人每年分红约2300元,全面实现55户228人稳定脱贫。依托红色旅游项目,建设红色旅游商铺,逐步引进民俗饰品、红色产品、特色农副产品等商铺,完善红色旅游餐饮商贸设施,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商业活力。鼓励有条件的党员、群众、贫困户在红色景点周边开设商铺,进一步促进增收。

  突出红色引领促振兴

  什石洋村党总支部进一步强化红色党建引领,高质高效推进基层治理,深入推进乡村振兴。一是持续发挥党员示范作用。把党员作为改善基层治理、推进乡村振兴的“先锋队”“主力军”,建立“1名‘两委’干部+N名普通党员+X名群众”联系制度,持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经常性开展民情走访等活动,积极为民办好事、解难题,引领带动群众自觉投身乡村振兴。二是持续优化人居环境。利用红色村建设、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等配套资金,逐步完善引水排灌、道路硬底化、路灯亮化、乡道绿化、雨污分流、标准化公厕、文化广场等各项基础设施,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提升,村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攀升。三是持续完善党建网格体系。坚持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深度融合,不断完善党组织书记包村、“两委”干部包片、党员包巷的“三级网格联动责任机制”体系,实现“一网兜尽民生事”。坚持由党员担任网格长,让党员干部守土有责,织密党群干群“感情网”。四是持续树立文明乡风。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进一步修改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村规民约。积极开展乡风革命,以党风引领村风民风,深化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增设垃圾分类收集点5处,倡导勤俭节约,反对浪费,引导党员群众破陋习、立规矩、树新风。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