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干部工作 > 干部教育培训

聚焦“关键少数” 做优育强头雁 领导干部再上“大学” 系统锤炼谋发展硬本领

时间:2021-01-29 09:34:50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中山发展没有局外人,每一位市领导、每一位党员干部都是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更要成为历史的推动者、创造者。”2021年1月14日,中山市委召开务虚会,中山市委书记赖泽华在会上强调,“十四五”时期是重振中山虎威的窗口期、关键期、攻坚期。市领导班子成员要把讲团结、顾大局作为基本工作原则,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遇事多商量,以班子团结带动全市上下一起拼搏、一起奋斗。

  面对深中通道加快建设的新机遇,在更高起点上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山抓住“关键少数”,重点培训镇街、市直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和企事业单位市管干部,通过加强专业化市管干部队伍建设,为打赢经济翻身仗提供干部人才支持。

  全面系统学▶▶ 创新三年制培训

  当为中山发展去学,且学以致用成为每个市管干部的坚定信念时,中山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日可待。日前,中山《关于开展市管干部素质能力提升三年制培训的工作方案》正式出台,为武装市管干部头脑,补齐干部能力短板增添了新生机。

  三年制培训是中山探索的一项制度创新,类似“干部大学”,参考高等教育的做法。其培训内容科学化,按照干部成长规律以及新时代对干部的能力结构要求,梳理干部在履职过程中应该掌握的能力和知识,制定一个三年培训的计划,即干部再读“大学”有了新指南。

  根据方案,三年制培训由市委组织部统筹实施,市委党校、各专题研讨班牵头单位、学员所在单位等部门共同协作推进。以往一提起培训,一般是组织部门的事、单位的事。三年制培训,明确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和监督管理方式,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责任到位。

  每年年初,中山将出台当年的“课程表”,供学员必修和选修。学员修满年度学时,通过年度的考核即为完成一年学习,三年完成一次系统培训即可“盖章结业”。但三年制系统培训又不同于常规大学,是一项周期性循环培训,每三年完成一次完整的教育,在下一个三年继续提升和巩固。只要在岗,市管干部就要持续学习。

  以往,干部培训工作重点不明确,处于想到什么培训什么,有些重复培训、有些没有培训的状态。三年制培训使市管干部的培训工作系统化,每年明确必学点和要点,在三年内补全所有知识和理论架构,是一种干部能力素质全面培养的培训模式。

  一改以往写心得体会、答题考试的考核模式,三年制培训把推动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的重要参考因素,学员提交一份实际工作中的案例作为年度培训总结,引导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带着问题学习,培训的效果真正作用到推动工作上。这也是培训的重要目的,促使市管干部学以致用,致力于中山经济高质量发展。

  整个培训中,需求调研、班次设置、学员报名、学习考勤、成果汇报、学籍档案等工作全流程信息化管理,促进线上线下培训融合,建设规范、兼容、共享的干部网络培训体系。

  从参训登记、学习情况到成效跟踪,中山将对市管干部进行全过程管理,建立学习档案,系统记录、监测学员的学习表现以及历年考核结果。培训结果“一人一册”,实时向学员推送学习情况,并每年向学员反馈一次学习情况。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考核的内容和任职晋升的重要参考。把考核结果与干部任职晋升挂钩,将大大激励全市市管干部队伍勤学、好学的氛围,提振干部士气。

  到最高学府学▶▶ 一把手们到市外培训取“经”

  事实上,在方案出台之前,针对“关键少数”市管干部大规模开展专业化培训,中山已有尝试。

  仅2020年,中山推动市管干部参加了两期中央党校“深化改革开放与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一期清华大学“科技创新与加快产业重构”研讨班、一期浙江大学“优化营商环境”研讨班。这些均是中山党政机关负责人前往市外取“经”的重要行动。

  2020年9月,在中央党校专题培训班行前动员会上,赖泽华强调:“城市竞争,首先在人才,尤其是领导干部人才。安排大家密集学习,就是考虑重任在肩、使命在途,更要发挥干部教育培训‘固根守本’的功能。中山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要打赢经济翻身仗,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大家要始终胸怀发展大局,倍加珍惜学习培训机会,坚持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做好学用结合文章,形成一条条能落地见效的具体措施和改进思路。”

  赴中央党校培训,是历年来中山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最高学府办班的新突破,共有91名镇街党委(党工委)书记、镇长(主任)和市直单位主要负责人等领导干部参加,实现中山市各镇街、重要市直单位“一把手”全覆盖。

  培训班安排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战略”“大湾区建设”“智慧城市”等课程,并且结合推动翠亨新区、岐江新城等重大平台建设安排学员到雄安新区开展现场教学。同时悉心挑选7名当前中央党校权威专家学者和2名国家重大策略研究机构研究员授课。其中第二期培训班,学员还提前预习课程,结合中山实际提出问题困惑,授课老师根据困惑进行授课准备,围绕中山市长远发展的问题授业解惑,及时把教学转化为实际操作意见建议。

  浙江大学研讨班设置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角色定位与应有作为、地方创新创业人才工作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相关课程,借鉴江浙经济发达地区先进经验,重点研究新时代暖企惠企扶企稳企政策,旨在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助推中山高质量崛起。

  清华大学研讨班设置了传统产业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区块链与数字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和培育等10门课程,研究破解中山产业升级之困,以科技创新提升市级产业平台承载力、推动镇街产业平台提质升级。

  有学员表示:“走出清华科技园,我们决心把这次专题研讨班作为一个新的工作起点,把学到的知识、积累的经验真正消化、吸收、运用到中山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中去。”

  这些培训深入研究当前中山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针对“关键少数”市管干部大规模开展专业化培训,为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增强“能为”的底气。

  带着问题学▶▶ 推动学习成果落实到实际工作

  “中央党校是党的最高学府。一周的培训中,各位授课老师从全球的视野、历史的纵深、党和国家的全局为我们讲解各个专题,帮助我们大大深化了对党的创新理论,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重大工作着力点的认识。”2020年,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黎炳盛前往中央党校参与了培训。此次学习,中山市委还专门增加到雄安新区求学取经,使市管干部大开眼界。

  雄安新区严格控制规划开发强度不超过30%,将白洋淀面积扩大一倍、水面将恢复到原有的360平方公里,给黎炳盛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中山应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翠亨新区、岐江新城等重大平台,可积极对标雄安新区,严格限定城市增长边界,注重战略留白,注重河岸、海岸留足公共空间,把山、水等自然生态文章做足。

  参训学员带着问题去,带着收获回,纷纷表示受益匪浅。结合培训内容,两期中央党校培训学员共形成超20万字学习收获及困惑解决方案。这些党政机关负责人的材料,将成为中山“重振虎威”的重要精神财富和发展动力。

  “深中通道的建设,将成为粤东通往粤西乃至大西南的便捷通道,是未来珠三角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脊梁。面对这等机遇,中山要树立大湾区意识。”坦洲镇党委书记黄泽培认为,中山要做好广深港澳产业转移选择题,为未来发展奠定稳固的产业基础。参训后,黄泽培更坚定了坦洲大力推进产业强镇工程的信心。他说:“坦洲镇一方面积极对接市‘3+4’重大产业平台,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山南部新城,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高端创新服务平台、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一体化合作示范区和中山南部城市中心。另一方面,坚持‘大招商、招大商’工作思路,对接市‘5321’工程,引进新一代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目前我镇已落地、拟落地以及增资扩产项目达产产出达3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120亿元,制造业方面实现再造一个‘坦洲’。同时,加快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计划投入30亿元,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打通7条中珠跨界路、7条镇内瓶颈路,完善7条平台道路建设,积极融入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也为中山重振虎威作出坦洲贡献。”

  阜沙镇党委书记曹富全表示:“中央党校的高站位、高水平、高层次令人震撼,课程中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发现令我深受启发。我将紧扣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比学赶超,勇攀高峰。”去年以来,阜沙在全镇开展“比学赶超”活动,推动全镇兴起实干之风,各项工作取得较为出彩的成绩,“六大战役”多项位居全市前列,创文取得单月“九连冠”和年度“总冠军”,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和工业投资增速实现了全市“双第一”。

  当前,阜沙镇在积极谋求产业的蝶变。2020年阜沙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6家,投资额500万以上技改项目有15个。“我们有信心通过3—4年的努力,构建起具有阜沙特色的智能家居、五金家电和智能终端产品制造产业高地,走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路子,实现工业产值翻一番。”

  为有针对性地锻造干部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业务素质能力,除了开展常规的政治思想理论培训外,阜沙还设立“专项业务课堂”“斗争一线课堂”“师徒帮带课堂”三个课堂,取得了明显成效,全镇干部精气神有效提振,能力素养大幅提升。

  这些市管干部,在培训中转变为一个个勤学好问的学员,带着问题学习,让培训的效果真正作用到推动工作上。“比学赶超”的势头,在中山党政机关负责人之间悄然兴起,为中山重振虎威、高质量崛起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动力保障。

  ■声音

  中山市交通运输局局长梁克:学以致用,为中山交通发展贡献力量

  这次去中央党校学习,总体感觉是层次较高、理论性强、知识广博、观点新颖、收获很大。培训提高了我们的政治站位,开拓了视野,学到了许多分析、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授课教师教授的经验和方法,我们将学以致用,为中山交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与此同时,注重将学习收获与其他班子成员和干部分享,实现共同提升、共同进步。

  去年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与市交通局联合举办了“破解交通之困推动中山交通再腾飞”专题研讨班。学员们反响强烈,表示这种培训模式更贴近实践、贴近工作、贴近问题,通过参加培训对中山市交通发展情况了解更加深入,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认识更加到位,对交通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更加清晰,对市委、市政府部署交通大会战决策的重要意义更加认同,激发了包括我在内的广大党员干部打赢交通翻身仗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020年作为“交通攻坚年”,是中山交通建设史上思想认识最统一、工作力度最有力、在建项目最多、完成投资量最大、工作成效最显著的一年。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中山交通建设仍存在征地拆迁、用地报批、管线迁改、历史遗留问题等顽疾,其中许多问题必须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创新工作模式,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来解决。

  去年,全局上下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采取严格执法等手段,解决了很多“多年难题”,提振了干部队伍精气神。比如多个困扰多年的征地拆迁难题终获破解,58小时安全完成南外环起湾道跨线桥的拆除工作并恢复通车,火速解决坦洲快线油气管线迁改难题……

  交通工作涉及内容广、困难多、风险高,对交通系统的党员干部职工,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把握政策的水平、攻坚和执行的能力、廉洁从政的定力等要求都非常高。政策不熟悉、没有理顺,容易导致一些干部在工作中束手束脚;缺乏执行和攻坚能力,会导致一些项目建设中的困难久拖不决;廉洁意识不强、定力不够,容易成为被围猎的对象等等。因此,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实践和教育警醒,系统提升这些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我从部队到地方,历经多个岗位转换,如今到了交通领域。多个岗位的历练使我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和提升。一年多来,我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许多专家领导和普通干部协助我从一个门外汉进入交通领域,感谢他们、感谢组织的培养让我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增强了干好交通工作的信心。

  日前,中山出台了《关于开展市管干部素质能力提升三年制培训的工作方案》,加强政策指引。我认为,干部教育培训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培训既要短平快,也要做系统工程,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结合起来。相较以往大班制培训,如今针对不同干部队伍开展小型化培训,更具针对性。

  ■案例

  中山组织中青年干部集中培训

  提升年轻干部解决问题能力

  中山高度重视中青年干部培养,32名来自市直单位、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的优秀年轻的正科级干部和镇街的中层正职学员参加了2020年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完善教学布局,提升实践能力。深入研判中青年干部特点,围绕提升年轻干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个落脚点设置培训课程,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学员培训学习的重中之重,按照理论教育不少于70%、党性教育不少于20%的比例配置教学模块,帮助干部补短板、强弱项、提能力,切实提高学员的政治能力、调研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和抓落实能力。

  优化师资选配,紧贴实践实务。按照“党校教师+党政领导”搭配的方式选配授课师资,一方面坚持“用学术讲政治”的标准在党校系统遴选高端师资,发挥党校教师理论研究优势,夯实学员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邀请市发改局、工信局、统计局等一线实务部门领导为学员授课,发挥党政领导实践经验丰富优势,帮助学员及时掌握部署要求、形势任务、工作实务,拓宽实践视野。

  做实市情调研,深化实践认知。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市情调研单元,采用结构化研讨的方式,遴选中山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调研主题,学员根据工作部门和专业特长组建调研团队、参与课题调研。引导学员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课堂所学,综合采用一线座谈、群众访谈、问卷调研、文献研究等方法,寻求问题解决路径。经过充分调研,2020年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完成调研报告8篇,部分调研报告转化决策咨询报告供市委、市政府参考,其中《以产业数字化引领中山高质量发展》获市领导肯定性批示。

  强化知行合一,解决实践难题。科学设置考核方式,延伸考核评价链条,要求学员参加学习必须提交四份学习材料——工作中急需破解的发展难题,问题解决落实方案,落实方案进度报告,形成综合案例报告,督促学员充分认识培训为什么、培训学到了什么、怎样把学习成果用于工作实践,提升培训的实效性。

  参训学员普遍反映,2020年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教学内容丰富、培训形式新颖、实践导向突出、学习效果良好。有学员表示:“在全市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的情况下,市里还组织我们参加‘中青班’学习,彰显了市委对年轻干部培养的重视,我们感到重任在肩、收获满满。这次‘中青班’学习,对我们来讲是干事创业的新起点,我们将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力推动中山重振虎威、加快高质量崛起。”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