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兴宁市“四个注重” 提升年轻干部选育管用水平
梅州兴宁市突出“四个注重”,坚持以选好用好为根本,以加强培育为基础,以从严管理为保障,积极构建选、育、管、用相结合的培养选拔工作机制,优化干部成长路径,努力打造一支讲政治、敢担当、有本领、肯吃苦的年轻干部队伍,不断提升年轻干部选育管用水平。
一、注重创新选拔机制,拓宽选人用人视野。一是创新选拔模式。通过“两推两选”方式公推选拔了35名科级后备干部,其中正科级10名、副科级25名。“两推”即个人自荐和单位推荐;“两选”:即民主测评筛选、面试票决优选。面试实行“大评委制”,由市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市委委员和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担任评委,采取评委现场随机提问、考生现场作答方式考察考生综合分析、组织协调等能力,实现由“专家评”向“大家评”转变、由少数人选人向多数人选人转变、由重考分向重能力转变、由应试向应变等“四个转变”。二是创新选拔程序。通过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单位评价、统战部、民主党派评价、组织考察等方式,在全市范围内选拔出25名科级党外代表人士后备人选,列为重点培养、教育、管理和使用对象,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作用突出的党外后备队伍。
二、注重提升培育工程,强化教育实践锻炼。一是加强集中系统培训。坚持把教育培训作为培养年轻干部的主要手段,每年制订年轻干部教育培训计划,通过党校集中培训、专题讲座、外出学习等形式,着力提升政治素质,全面提高适应新时代、实现新目标、落实新部署的能力。二是选派重点岗位锻炼。坚持在发展的主战场培养锻炼干部,特别是将选拔上来的科级后备干部和党外后备干部,选派到“三园一区一基地”建设主战场,参加为期1年左右的实践锻炼,真正使年轻干部在实践中经受考验,磨练意志,丰富阅历,增长才干,提高应对复杂局面、调处利益冲突、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三是形式多样锻炼培养。采取下派、交流轮岗和挂职锻炼等形式,定期选送一定数量的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发达地区或上级党政机关进行交流挂职锻炼,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把长期在市直机关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交流到基层锻炼,把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干部交流到上级机关锻炼培养,使他们能够学习到好的经验,不断开拓视野,为年轻干部提供更有利于成长的平台。近年来,选送11批次48名年轻干部分别到广州、梅州和农村基层挂职锻炼。
三、注重加强从严管理,完善考核管理机制。建立后备干部信息库,把科级后备干部列为重点培养、教育、管理和使用对象,完善定期跟踪考察机制,在科级后备干部作为项目专员实践锻炼期间,每半年召开一次座谈会,定期听取后备干部工作汇报,收取工作总结,重点考察工作实绩、能力表现及群众满意度情况。在科级后备干部提拔使用时,注重听取重点项目相关单位的意见和评价。在平时工作中建立谈心谈话制度,及时了解年轻干部的所思、所想、所盼,给他们精神上的关怀、鼓舞和教育,发现不好苗头,及时指出并督促整改。建立健全目标管理,明确每个职位的职责、要求和每个年轻干部所负的责任,以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
四、注重提高选优任用,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不盲目追求数量和比例。在选拔过程中,明确年龄、学历、基层工作经历、政治面貌及工作现实表现等硬性条件,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让那些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道德品质好,发展潜力大的优秀年轻干部能够脱颖而出,真正达到好中选优,优中选精的目的,既为优秀年轻干部施展才华提供平台,又拓宽了优秀年轻干部的选拔渠道。近年来,按照岗位职责、能力适应性需求,结合乡镇换届、班子调整、机构设立等时机,共提拔重用35周岁以下年轻干部80名,其中,有40名科级后备干部得到提拔或重用,进一步优化了领导班子的年龄、知识、专业结构,调动了积极性,大大激活了领导干部队伍的活力和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