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才工作 > 才智涌流促发展

国家队+地方队 科技自强有底气

时间:2021-10-21 11:08:18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编者按: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并部署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为做好新时代广东人才工作指明前进方向。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各类人才如雨后春笋般竞相成长,用创新活力点燃高质量发展的“智力引擎”。为宣传好我省人才工作取得的成效,展现各类人才为广东改革发展贡献才智、各显所长的生动场景,营造建设人才强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良好氛围,即日起,南方日报推出“才智涌流促发展”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算力全球领先的超级计算机“鹏城云脑”最新研究进展如何?对于芯片设计等领域有何帮助?10月18日,在深圳鹏城实验室,青年科学家马征宇正与团队展开热烈讨论。建于2017年12月的鹏城实验室,3年多来已汇聚2000多名科研人员,其中不乏院士、青年科学家等。

鹏城实验室。卞德龙 摄

鹏城实验室。卞德龙 摄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谁能广纳天下英才,谁就能抢占先机,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占领制高点。广东正不断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以国家级战略性创新平台为主组成的“国家队”,和以省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为主组成的“地方队”,是广东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最大底气。

  国之重器,人才云集

  “最初名气不大、吸引力不强,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愿意来这里做研究,鹏城实验室的人才汇聚效应愈发凸显。”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说。

  今年6月加入实验室的马征宇,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神经科学。她如此诠释实验室的吸引力所在:有“鹏城云脑”这样先进的科学基础设施,还有一群院士专家和志同道合的年轻人。

  马征宇的感受里隐藏着广东汇聚科技人才的“密码”。

  开展科学研究尤其是前沿问题研究,离不开战略性平台和大科学装置的支撑。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一批“国之重器”创新平台落地广东,成为广东吸引人才的重要“加分项”。

  在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粒子物理学家陈和生的带领下,已经吸引了近500名科技人才和工程技术人员。放眼广东,从散裂中子源二期到江门中微子实验站,从人类细胞谱系到冷泉生态系统,还有一批大科学装置和科技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中。

  “粗略估计,为提高围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科研能力、应用水平和产出绩效,一个大科学装置可以集聚500—1000名科学家常年开展研究。”广东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说,预计5年之后广东将有超过15个大科学装置建成运行,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将超过1万名。

  如果说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国之重器”汇聚的人才是“国家队”,那么,为省实验室、省重点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以及5.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等效力的人才,则是一支规模庞大的“地方队”。

  以广东省实验室为例,自2017年年底起,广东先后启动3批共10家省实验室建设。随着省实验室布局完成,广东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体系化布局逐步完善,吸引集聚海内外人才近9300人,其中80%拥有博士、硕士学历和高级职称。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成立于2004年的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是一家提供无线网络、数字媒体、固定网络等领域的芯片以及解决方案的科技公司。由这家公司牵头实施的“4K超高清视频技术及系统应用”项目,目前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超高清编解码芯片领域创造了“全球首颗”。

  广东是经济大省,但科技水平尤其是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曾长期是弱项。如何快速补齐短板?2018年,广东省科技厅出新招——率先采用“全国申报、广东承接”模式,“4K超高清视频技术及系统应用”便是最早适用此模式的科研项目之一。

  “这种模式,即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中,征集一批符合广东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的优秀项目,纳入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及相关专项中予以资助。”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解释说。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这种柔性引才的模式,在快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破解广东创新发展瓶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全国申报、广东承接”模式,截至2020年底,广东共布局7批400多个项目,其中院士牵头27项,45岁以下中青年科学家牵头项目达到339项,带动集聚超过6000名高层次人才进行重点攻关,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及产品迅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如今,柔性引才模式被广泛应用到广东省实验室建设等各个领域——在潮州,韩江实验室柔性引进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及两位外国院士;湛江湾实验室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签署协议,揭牌成立“院士工作室”。

  近悦远来,拴心留人

  加入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下称“广纳院”)不足1年半,“90后”的许欣已经成为某项目预研中心的负责人。对于跨专业从事5G滤波器研究的他,这种转变尤为难得。

  许欣把自己的进步归功于广东开放的创新环境,以及广纳院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与支持。与许欣类似,马征宇也亲切地感受到自己回深圳是“被欢迎的”,在培养青年人才、强化学科交叉等方面,实验室提供了极佳的科研环境。

  “给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配备所有资源,给青年人才自主命题和自主发展的空间。”广纳院副院长李红浪表达出爱才、惜才的心声。

  为了引进人才、用好人才,广东各个实验室、科研平台各有招数——

  在佛山季华实验室,有一只专门面向青年的创新基金,每年出资1500万元鼓励博士、硕士在原来课题基础上继续深化研究;鹏城实验室建立了完备的资深专家学者与青年人才协作机制,并且在薪酬体系中破除“唯论文、唯专利、唯项目”的倾向,“科研工作的努力程度”成为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位于佛山的季华实验室。戴嘉信 摄

位于佛山的季华实验室。戴嘉信 摄

  而在高等教育领域,通过推动“双一流”建设,广东19所高校120个学科入围ESI排名前1%,高校成为广东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未来,广东高校还将实施青年科研人才国际培养计划,加快培育一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的青年拔尖人才。

  精准引进、悉心培养,对于高精尖缺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广东的人才政策将不断开放、优化。“我们将继续大力营造‘近悦远来、拴心留才’的人才发展环境,培养更多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广东省科技厅厅长龚国平说。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